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花茂村:一個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2023年07月12日10:2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原名“荒茅田”,過去的貧困荒蕪可見一斑,村民收入微薄,村容村貌差,處處是土牆茅草房,村民回憶說:“外面風有多大,屋內風就有多大。”貧困迫使村裡一波又一波年輕人外出闖蕩。

隨著國家一項項好政策的到來,花茂村一年一個樣,建起了漂亮的黔北民居,田間蓋起了溫室大棚,村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昔日的“荒茅田”變成了如今花繁葉茂的“花茂村”:電纜入地,干淨整潔,青瓦白牆。一條鄉愁小道,串起泥巴牆、綠植、農家樂﹔古法造紙,土陶制作﹔櫥窗內擺上古色古香的藝術陶制品,透出濃濃鄉愁味兒……

盛夏時節,花茂村稻田內水稻長勢旺盛,碧綠的稻田與點綴其中的幢幢青瓦白牆民居構成一幅完美和諧的鄉村畫卷。漫步其中,濃濃鄉愁扑面而來,優美的環境讓人流連忘返。

省級非遺花茂土陶第四代傳承人母先才正在快速轉動的電動拉坯機前忙碌著。吳有康攝

省級非遺花茂土陶第四代傳承人母先才正在快速轉動的電動拉坯機前忙碌著。吳有康攝

7月3日正午的花茂村,在陽光下,格外明媚。走進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母氏陶藝館”,省級非遺花茂土陶第四代傳承人母先才正在快速轉動的電動拉坯機前忙碌著,隨著他手部動作的變化,轉盤上泥塊的形狀也一點點地變化,短短幾分鐘時間,一個精致的茶具初坯制作成型。

一旁的展示架上,各式各樣的土陶制品,琳琅滿目,看得人眼花繚亂。一些圖案和裝飾既精美又富有藝術感。母先才說,這些土陶制品多數是他同前來研學的學生聯合創作的。截至目前,已有50多所學校同他達成協議,定期前來研學。

游客在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母氏陶藝館”參觀陶藝作品。吳有康 攝

游客在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母氏陶藝館”參觀陶藝作品。吳有康攝

陶藝館一側的體驗區,幾名學生排坐著捏制手中的土陶,經過多道復雜的工序后,一個個土陶半成品便完成了。“現在每天都有很多學生到這裡研學,還有散客也慕名來體驗,忙的時候一天要接待好幾百人。”母先才說,今后定不忘囑托,傳承好這門手藝,打造屬於花茂的獨家文創。

在陶藝館另一側,3台電窯正在運轉。一般來說,拉坯成型后的土陶制品在晾干、上釉后,要將制品送入窯內進行燒制。但同樣是燒制,過去與現在大有不同,過去用的是土窯,要生火,而現在用的是電窯,插上電即可使用。

母先才介紹,過去用土窯溫度難以控制,燒制的土陶會有20%的殘次品,如今電窯可以調節溫度,加之供電可靠,基本不會出現殘次品,“從窯中取出后,再經冷卻,一個完好的土陶便制作完成。”這些產品不僅在當地賣,還可銷往省外市場。

據了解,花茂村的土陶制作始於清朝晚期,曾經是村裡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時至今日,母先才開設的“母氏陶藝館”已是村裡現存唯一的陶藝作坊。

陶藝館體驗區,兩名學生排坐著捏制手中的土陶,經過多道復雜的工序后,一個個土陶半成品便完成了。吳有康 攝

陶藝館體驗區,兩名學生排坐著捏制手中的土陶,經過多道復雜的工序后,一個個土陶半成品便完成了。吳有康攝

如今,依托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土陶技藝逐漸被游客所熟知,在傳承發揚土陶技藝文化的同時,母先才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富裕美好,年收入可達三四十萬元,八年時間翻了十倍。

“母氏陶藝館”是花茂村的一張名片,離它不遠的地方,“紅色之家”又是花茂村農家樂另一塊招牌。

“紅色之家”農家樂是典型的黔北民居特色兩層房,老板王治強2014年改建自家院子時,當地正好在盤活紅色旅游資源。而他家原先是個四合院,緊鄰苟壩會議會址,當年都住滿了紅軍,所以才取名為“紅色之家”。

小院裡,樓上樓下都是吃飯的包房,每天陸續有旅行團隊前來就餐,這裡最多可以容納200人同時用餐。

到“紅色之家”吃飯,通常不需要客人自己點菜,后廚會根據人數統一配菜。但盬子雞這道菜是個例外,需要提前預約。當天宰殺的林下雞,用瓦罐蒸煮6個小時以上,肉香湯清,讓人垂涎。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80隻。

盬子雞瓦罐蒸煮。吳有康攝

盬子雞瓦罐蒸煮。吳有康攝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為了讓“紅色之家”保留更多老味道,又不負綠水青山,王治強沒少下功夫。他把舊房子改造為傳統民居,將傳統廚房改為“全電廚房”,告別煙熏火燎,再在小院前后種上花花草草,與周邊田園風光交相輝映。

在王治強看來,“全電廚房”不僅為小院“添彩”,更能為他省錢。他算過一筆賬,“紅色之家”每個月接待游客上萬人,原來的煤灶具需專人引火並長時間看顧,炭火利用率低,且污染大,單單是煤炭成本就需5000多元,經“全電廚房”改造后,每月能節省1000多元。

而今,院子裡的青石板已被踩得發亮,小椅子和木茶幾也有些斑駁,香樟樹、桂花樹、土枇杷都已長高,屋前還有半畝池塘和一片菜地,吸引游客前來打卡,感受美麗鄉愁。

這些年,花茂村把鄉愁作為文化來經營,融合農耕文化、土陶文化和古法造紙等元素,打造了一條農旅文示范帶。建成了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九豐農業公園等旅游景點5個,發展鄉村旅館、農家樂共24家,帶動村民就業,讓年輕人回得來、留得住,讓游客進得來、玩得多。

近年來,為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守護好鄉愁這張名片,貴州電網公司加大資金投入,在花茂村架設了紅色文化旅游區專線、實施電纜入地工程,並實現“雙電源”供電,私拉亂接線路的現象不見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據統計,花茂村共有8家農家樂將傳統廚房改為“全電廚房”,加之電制陶的使用,每年可替代電量約33.79萬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准煤106.3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1.70噸,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助力和美鄉村建設。

今年上半年,花茂村接待游客96.4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00余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4680元。(吳有康、吳有洋)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