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守綠換金 生態循環農業煥新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務農重本,乃國之大綱。
那麼生態與農業是否可以同頻發展,共謀新出路呢?貴州近年來努力實踐探索,擦亮綠色生態底色,將可持續發展思想、循環經濟的理念應用於農業生產,延伸產業鏈條,節約資源,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的產生排放量,讓生態和農業經濟進行良性循環。青山綠水間,一幅幅生態循環農業新畫卷正向我們徐徐打開。
“小循環”轉動“大生態”
打造“生態+”為基礎的循環農業模式,為各產業鏈的高效融合發展按下“加速鍵”。金沙縣金綠園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引進金沙縣頂牛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打造“果林種植+養豬養牛”,形成“種養結合”的生態發展模式。果園裡生長的野草可以加工成青草料供給,同時豬牛所產生的糞便作為天然有機肥澆灌果樹,打造高品質的精品生態水果。果園裡的“小循環”,將種植、養殖結合起來,互為補充,循環利用,不僅實現了養牛場糞便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節省開支,還生產綠色有機果蔬,保護生態的同時又產出了綠色健康的經濟效益。
桐梓縣東山社區“藕+魚”種養模式 富了農民綠了生態火了旅游。戴密密攝
無獨有偶,桐梓縣東山社區“藕+魚”種養模式,富了農民綠了生態還帶火了旅游。在藕田裡挖溝養魚,魚兒鬆泥、吃草、除虫,魚兒的排泄物為蓮藕提供肥料,減少施肥量和病虫害的發生。蓮藕豐滿,魚兒肥美,促進藕魚雙豐收的同時,每年待到荷花盛開時,游客也絡繹不絕,還可以一品當地特色餐飲美食。青山綠水間,結合當地的特色農業,創新發展思路,延伸產業鏈條,節約資源,努力為生態賦能,真正做到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推動鄉村宜居宜業。
變廢為寶,大有可為
實行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為目標的循環農業模式,為充分挖掘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打開“新思路”,走出“新路子”。貴州省大方縣小屯鄉楠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肉牛養殖基地創新性地通過“收草料+養牛+利用牛糞養殖蚯蚓+蚯蚓肥+綠色有機水果”模式,將每個生產環節利用到極致,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價值。合作社利用牛糞養殖蚯蚓,所產生的蚯蚓糞有機肥,與普通基質相比,不燒根、不燒苗,能夠有效預防土壤鹽鹼化和土壤酸化。“畝產保底按照4000斤計算,蚯蚓能賣到40000元左右﹔用蚯蚓糞有機肥,每畝還可以賣8000元的蚯蚓糞,拋開成本,一畝蚯蚓純利潤不會低於12000元。”負責人楊成美樂呵呵算起了收入賬。印江自治縣天堂鎮天堂村開啟智能化養雞模式,從投料、供水、換氣到撿蛋、清糞、發酵,全程智能化。發酵后的雞糞則成為了一款綠色、高效的有機肥,成為了該村發展長效中藥吊瓜,短平快產業西瓜、辣椒產業的有機天然肥料,形成優勢互補的局面,實現了充分的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經濟正效益。
大方縣小屯鄉楠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人給蚯蚓養殖基地消毒。司玉坤攝
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綠色環保,是實現畜禽廢棄物變廢為寶、減少化肥使用、防控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路徑,能進一步提升畜禽糞污資源綜合利用率,促進化肥減量增效、耕地質量提升和農產品品質提升。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項目市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注入“強心劑”,打造“新引擎”
生態循環農業的長效發展,離不開政策和技術的扶持。習水縣溫水鎮黨委、政府持續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強化技術創新和推廣服務,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証和管理,推動畜禽糞便等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增加土壤有機物質投入,提升耕地地力。習水金泓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當地生態循環農業的“示范企業”,並獲得首批220萬元扶貧資金。該公司與科研團隊合作,改良糞便,將山間養豬場、養羊場發酵后的糞便精准灌溉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地裡,每年可以減少40余萬元的肥料成本。溫水鎮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又種又養的種養格局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肉牛養殖讓農民的日子“牛”起來。吳倩攝
實踐証明,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農業生物質能資源,利用生產中每一個物質環節,進行清潔生產、倡導節約消費,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利於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更利於綠色可持續發展、保護美麗的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但是貴州殷實的家底,是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更是未來持續發展的資本和底氣。貴州努力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並牢牢把握“轉換”這一關鍵環節,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資源的附加值,實現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使農業生產生活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不斷推動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山水貴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