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繪新顏 南明河畔水清景美更宜居

沿著南明河旁的步道行走,賞南明河畔,郁郁青青,水光山色,望甲秀樓朱梁碧瓦,屹立鰲磯石上數百年,時有水鳥從水面扑起翱翔於空,臨街商戶顧客往來喧囂,一派熱鬧景象。
甲秀樓。
作為南明河重點流經區域,南明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決扛起治理、保護母親河的重大政治責任,將生態保護修復與經濟社會發展一體謀劃、統籌推進。如今的南明河作為寶貴的生態資源,碧水之中涌動著綠色發展新動能。
以水生綠
南明河畔水清林綠飛鳥成群
清晨,薄霧散盡,天光乍破。南明河上水鳥嬉戲、覓食,南明河兩旁的步道上時不時能看見群眾在樹蔭下聊天歇息、健身運動,隨著人來人往,聲音驚起在林中棲息的飛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就在不遠處的河道中,貴陽市河道管理處的工作人員穿著水褲正在對漂浮在河面上的垃圾和藏在水底的雜草進行打撈。
工作人員打撈水底雜草。
如今碧波蕩漾、波光瀲灩的南明河,曾經也經歷過了一番從“因水而憂”到“因水而優”的艱難歷程。本世紀初,南明河是一條“失去生命”的“黑臭河”,陷入“反復治理反復污染”的僵局。2012年,貴陽市再次啟動南明河治理系統工程,按照“控源截流、內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態修復”的思路,對南明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南明區從河流、河岸延伸到居民小區,從主要支流專項治理、“九條大溝”雨污分流到興建“四廠一站”、建立健全常態機制等方面精准發力,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對南明河流經段進行系統治理,有力推動南明河水除臭變清。
南明河上的水鳥。
如今,南明河干流城區段水生動植物種群類型豐富,沉水植物覆蓋率已從15%提高至75%,時常可見中華秋沙鴨等鳥類前來覓食棲息,南明河畔水清林綠飛鳥成群。
以水促居
南明河沿岸居住環境更宜居
在治理南明河時,南明區通過推動沿岸背街小巷改造,不斷美化南明河沿岸景觀、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數。
觀水巷牆繪。
來到甲秀樓附近的西湖巷和觀水巷內,重新鋪就瀝青的路面干淨整潔,精心設計的彩繪牆或是古色古香的文化宣傳牆,或是繪制著精致的牆繪,惹人注目。抬眼望去,居民樓的陽台上郁郁蔥蔥、綠意盎然,綠植從陽台一路延伸,枝蔓垂下宛若綠色水帘。
西湖路街道於2021年7月啟動西湖巷、梭石巷等6條背街小巷改造工作,對道路路面、門頭牌匾等各項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增設道路標線、路燈、微型消防站、垃圾站、充電樁等設施設置,並增設了小花園和納涼亭,精心打造一批園林景觀小品,進一步改善了城市面貌。
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居民臉上笑開顏。“每天早上沿著巷子出門到甲秀樓鍛煉身體,出門路上都是干干淨淨的,看著很舒心。”正在南明河邊鍛煉的羅伯伯對筆者說。
以水塑旅
激發文化旅游新動能
“甲秀樓很雅致,南明河水清亮,走在橋上涼爽又愜意。”浮玉橋上,來自沈陽的國女士一家正在拍照打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南明區緊扣“城市核心、老城靈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園”的功能定位,圍繞“一河一道兩片區”改造提升,統籌空間布局,以南明河為線,串聯起甲秀樓、翠微園、黔明古寺等城市地標,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勾勒城市文脈,深化文商旅融合發展。
沿街商鋪。
咖啡、簡餐、烘焙、酒店、茶飲……在西湖路上,各種商業業態層出不窮,品一杯咖啡或抿一口香茗,看波光粼粼南明河、賞丹楹刻桷甲秀樓,都是一種不錯的休閑方式。在社交媒體上,無論是一度火熱的“特種兵”旅游,還是當下流行的城市漫游,南明河、甲秀樓、翠微園等地標都是常駐其中的旅行打卡點。
南明河岸,浮玉橋上游客絡繹不絕,舉著旗子的導游為游客們講解甲秀樓歷史,藏在觀水巷裡的咖啡館迎接著前來打卡的顧客,文商旅融合正在為南明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綠水繪新顏,甲秀樓旁、南明河邊,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文/圖 熊道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