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水運:左右逢源

2023年07月08日19:50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江水奔騰,浩浩湯湯。

貴州水運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貴州人民依賴的最早的交通方式。歷史上著名的“川鹽入黔”,就是借助運輸量大且成本低的烏江、赤水河航道運輸。1927年貴州的第一輛汽車就是“舶來品”,由船運經柳江上溯到貴州都柳江上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貴州水運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等國家部委的鼎力支持下,在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下,搶抓系列政策機遇,感恩思進、感恩奮進,採取有力措施,貴州水運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水運交通實現了從“激流險灘”到“通江達海”的歷史巨變,書寫了貴州水運交通“黃金十年”的精彩華章。

1.2021年11月18日,運載磷礦石的貨船經過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和銅仁市石阡縣交界的烏江河閃渡碼頭附近。.jpg

2021年11月18日,運載磷礦石的貨船經過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和銅仁市石阡縣交界的烏江河閃渡碼頭附近。

五大通道:豐富的水運資源,讓貴州“左右逢源”

貴州有水運發展的基礎。貴州地處長江、珠江上游,處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結合部,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必經地,是聯通粵港澳大灣區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樞紐。貴州江河密集,水資源豐富,全省長度在50公裡以上的河流有93條,總長度達11270公裡,覆蓋全省74個縣(市、區)。有烏江、南北盤江-紅水河、清水江、都柳江、赤水河5條主要出省水運通道,北面的赤水河、烏江和東部的清水江匯入長江,南面的南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流入西江匯入珠江直通港澳,水運通江達海可謂“左右逢源”。截至2022年底,全省通航裡程達3954公裡,其中高等級航道近1000公裡,四級以下航道2969公裡﹔全省9個港口共有泊位507個,其中500噸級泊位62個,設計年貨運吞吐能力約3800萬噸,無危化品泊位,渡口1032道﹔有各類船舶1.87萬余艘。

2.烏江沙灣碼頭貨船整裝待發.jpg

烏江沙灣碼頭貨船整裝待發。

貴州有水運發展的需求。全省主要航道由西向北、東、南呈扇形分布,正好貫穿礦產資源密集區、經濟社會中心區。烏江干流上游連接畢節煤炭資源密集區,中游貫通遵義、貴陽、黔南經濟中心區,下游攜武陵山區入長江,可通達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南北盤江、紅水河上游連接六盤水和黔西南煤炭資源區,中游貫通滇桂黔石漠化區,下游通兩廣達珠三角經濟發達區。出省水運通道沿江腹地集聚畢水興能源帶、貴州磷化集團、中建材西南水泥廠、遵義鋼繩廠、貴州鋁礦業等適合水路運輸的重點工業產業。全省水運需求量近3500萬噸,僅烏江進出口貨物對水運需求就達1780萬噸,其中年出口貨物1300萬噸。同時,充分利用水運運費低、運量大等比較優勢,可以有效降低物流運輸成本。

貴州水運可以做大做強。水運是最符合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的交通運輸方式,貴州良好的水運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水運發展潛力和空間十分巨大。在推動黔貨出山、降低物流成本上,運載同等數量貨物周轉量上更具有運量大、運距長、運價低的優勢。據測算,全省5條出省航道實施提等擴能后,運力可達3000萬噸以上,周轉量將超過400億噸公裡,水路運輸量在綜合交通運輸量中的佔比將大大提高。

3.2021年11月17日,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境內的烏江構皮灘水電站,一艘運載磷礦石的貨船通過中間渠道駛向第二級承船廂。.jpg

2021年11月17日,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境內的烏江構皮灘水電站,一艘運載磷礦石的貨船通過中間渠道駛向第二級承船廂。

貴州有發展水運的機遇。一是國家重視支持水運發展。國家重視內河水運發展是貴州省發展水運的最大機遇﹔“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力推進,對水運發展提出更高要求﹔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大力實施,對貴州省水運發展提出了更大期望﹔交通運輸部在政策和資金補助方面均給予重點傾斜。二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運發展。2012年,修編了《貴州省水運發展規劃(2012-2030年)》,在全國首次提出了“以航為主、航電結合、綜合利用、循環發展”的水運發展理念。2012年12月,省人民政府出台《關於加快水運發展的意見》,省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水運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水運建設等重大措施。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要求貴州打通北上長江、南下珠江的水運通道。2022年7月,李炳軍省長調研烏江航運發展並召開全省水運專題會議,強調“加強水運體系建設,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全省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水運體系建設,真正發揮烏江“黃金水道”作用,統籌推進南北盤江-紅水河、清水江、都柳江等航道建設。2022年9月,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貴州省水運體系發展行動方案》,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從航道建設、船舶運力、港口服務、多式聯運體系等方面系統推進水運發展。這一系列政策機遇,為貴州水運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黃金十年:帶著累累碩果,劈波斬浪邁進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率先在全國實施水運建設三年會戰,建成一批標志性工程,開創了貴州水運建設發展的多項第一,是貴州水運發展速度最快、路徑最優、成績最佳的“黃金時期”。

這十年,聚焦工程項目,實現發展新突破。2012年-2022年10年共累計投入資金161.3億元,是1951年-2011年60年完成投資18.7億元的8.6倍,是貴州水運建設發展史上投資增速最快的時期。通過實施水運建設三年會戰,建成大中型項目70多個,是貴州水運建設發展史上建成項目最多的時期。

4.2023年2月3日下午3點,27艘滿載黃磷渣的500噸級貨船從貴州省余慶縣境內沙灣碼頭發出.jpg

2023年2月3日下午3點,27艘滿載黃磷渣的500噸級貨船從貴州省余慶縣境內沙灣碼頭發出。

——創建了西部地區第一條國家級山區內河文明樣板航道——赤水河文明樣板航道。

——建成烏江、南北盤江-紅水河、清水江四級高等級航道近1000公裡,位居全國14個非水網省(市)前列,改寫了貴州無高等級航道的歷史。

——建成都柳江從江、大融、郎洞、溫寨和清水江平寨、旁海6座航電樞紐,航電一體化開發實現“零的突破”。

——建成西部第一個翻壩運輸系統——烏江構皮灘水電站翻壩運輸系統工程。

——建成貴州第一條旅游航運——湄江旅游航運工程,作出了“航運+旅游”的新探索。

——建成全國第一個內河航運專題博物館——貴州航運博物館(館址在習水縣土城鎮),實現了航運文化的新提升。

——建成烏江思林、沙沱、構皮灘500噸級通航設施集群,其中烏江構皮灘水電站通航創造了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首座採用三級升船機方案的通航建筑物﹔世界上通航水頭最高的通航建筑物——最大通航水頭199m﹔世界上水位變幅最大的通航建筑物——上游水位變幅40m﹔世界上提升高度最大的垂直升船機——第二級提升高度127m﹔世界上規模最大、提升力最大的下水式升船機——第一、三級500t級下水式升船機,主提升力18000KN﹔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通航渡槽——三級升船機之間通航水深3m,通航渡槽最大墩高超過100m)。

——斷航20年的烏江實現全線復航。2021年,烏江構皮灘水電站通航工程試運行成功,呈現出一幅“水往高處走、船在天上行”的壯麗景觀,首批14艘滿載7000多噸磷礦石的貨船從開陽港出發,順利通過構皮灘260多米高的三級升船機,運抵安徽蕪湖港,標志著千裡烏江全面復航,貴州人民企盼的北上長江夙願得償,結束了貴州“不沿邊、不沿海”的歷史,實現了千百年來通江達海的夢想。

5.貴州首個“港口園區化”項目——思南港邵家橋港區建成投運.jpg

貴州首個“港口園區化”項目——思南港邵家橋港區建成投運。

——2022年,建成貴州首個“港口園區化”項目——思南港邵家橋港區,這是烏江復航后,全省首個投入運營的“港口園區化”項目,標志著烏江航運邁入常態化和穩定化發展新階段。

這十年,聚焦通航能力,暢通黃金大通道。貴州五條出省主通道中,隻有赤水河唯一沒有被礙航閘壩斷航的河流,其余烏江、都柳江、清水江、南北盤江-紅水河均被水電站礙航閘壩攔腰截斷。為打通“腸梗阻”,近年來,貴州加強與廣西、湖南、重慶等周邊省份合作,省級、廳(市州)級、縣級不同層面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企業之間也加強合作,形成合力,著力打通航運堵點,加速解決礙航難題。推進烏江建成沙沱、思林、構皮灘等通航建筑集群,暢通水運大通道。

6、2012年5月30日  赤水河狗獅子至合江段正式成為西部地區第一條國家級文明樣板航道。.jpg

2012年5月30日 赤水河狗獅子至合江段正式成為西部地區第一條國家級文明樣板航道。

這十年,聚焦民生水運,提升群眾幸福感。通過近年來加快水運建設發展,已經形成“兩大水系”“五大通航河流”“百座庫區”“千個渡口碼頭”,可直接利用水運的縣有86個,輻射人口3000多萬人,為推進黔貨出山、鄉村振興貢獻了重要力量。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就實施了20多個重點通航庫區便民水運工程,整治庫區航道800公裡,全省便民碼頭達220座,渡改橋150座,鄉鎮渡口1032道,極大地改善了沿江、庫區周邊人民群眾的出行條件,提升了水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這十年,聚焦產業帶動,助推高質量發展。貴州水運近年的大力發展,有效帶動了烏江思南邵家橋200萬噸石材工業園區,北盤江貞豐縣百層造船工業園區等。全省水運航道連接37個產業園區、230個小城鎮、42個旅游景區、46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29個城市綜合體,輻射帶動沿江電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貴州水運發展的歷史巨變,引領和帶動貴州沿江沿河地區經濟發展,充分發揮了內河航運帶動境內資源開發、促進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優勢,初步形成了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水運體系,為全省新型工業化、旅游產業化等“四新”“四化”提供有力支撐。

新征程上,貴州將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和交通運輸部《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 實現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部署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圍繞“四新”主攻“四化”,著力把交通樞紐轉為物流樞紐和經濟樞紐,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為奮力當好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開路先鋒提供水運交通保障。(貴州省交通運輸廳供稿供圖)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