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師范大學“一家一”全家福拍攝團連續十一年為村民拍照片——
定格溫暖瞬間 記錄山鄉巨變(一線調研)
免費為村民拍攝上萬張照片,讓2000多位老人、2300余名兒童有了自己的第一張照片,讓近7000個家庭擁有了全家福……從2012年起,貴州師范大學“1家1”全家福拍攝團26次深入貴州各地鄉村,開展志願服務,為當地村民拍照片。11年來,一屆屆大學生在深入鄉土中國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也見証了普通群眾在山鄉巨變中的獲得感、幸福感。
拍攝團為村民拍攝的全家福。拍攝團供圖
拍攝團拍攝的望謨縣麻山鎮前鋒村的兒童。鄭宇瀟攝
村民在欣賞拍攝團拍攝的照片。拍攝團供圖
拍攝團成員在為村民分發照片。拍攝團供圖
拍攝團在紫雲縣四大寨鄉牛場村為群眾拍照。崔天雲攝
拍攝團在前往村寨途中。拍攝團供圖
“小伙子,我認得你,你是來村裡照相的大學生!”從貴州威寧縣城出發,汽車在山間兜兜轉轉,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鄭宇瀟終於來到了羊街鎮興隆廠村。剛下車,一位老人就認出了他。
11年前,鄭宇瀟還是貴州師范大學的一名學生,他和同學們組成拍攝團,曾來到村裡為老鄉們拍下許多精彩的照片。
興隆廠村只是拍攝團拍過的80多個村寨中的一個。鄭宇瀟畢業后,他的學弟學妹們把這個活動延續了下來。一屆又一屆,拍攝團背著相機,扛著帳篷,26次走進貴州省的80多個村寨,免費為近7000個農村家庭拍攝全家福,也記錄了11年間的山鄉巨變。
一次公益,受到村民歡迎
“拿到第一張照片時,他們眼神裡充滿了喜悅”
鄭宇瀟從小就喜歡拍照,2010年高考后,他考入貴州師范大學攝影專業,並加入了學校的記者團。大二時,鄭宇瀟偶然從新聞裡看到,有大學生利用假期時間為村民拍照。“要不我們也去嘗試一下?”鄭宇瀟向記者團提議,得到同學們的響應。
“11個同學報名,每人湊了300元,這就是我們的全部經費。”資金有限,大伙決定在食宿和交通上把預算壓到最低。准備好帳篷和睡袋,購買了辣椒醬和方便面,又借了打印機、過塑機……2012年5月底,拍攝團啟程了。
從貴陽坐火車到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再轉乘班車顛簸數十公裡來到中寨鄉,一行人背著大包小包徒步翻山越嶺,終於在天黑前到達了墮卻鄉西克村的村小學。西克村小學的校長很熱情,專門為他們騰出兩間教室用於搭帳篷住宿。“我們向校長說明了來意,請他幫忙聯系村民和孩子們。”鄭宇瀟說。
第二天一大早,拍打窗戶的聲響叫醒了同學們,校長領著孩子們來拍照了。隨著“咔嚓咔嚓”的快門聲響起,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在鏡頭裡定格,小山村裡傳出陣陣歡笑……
很快,大學生來村裡免費拍照的消息傳遍了全村,老老少少涌進了村小學,排隊等候拍照。拍攝團白天拍照,晚上打印。三天內,他們拍遍了周圍好幾個村子,為村民拍攝打印了400多張照片,每到一處都受到了歡迎。
“有的老人和小孩從沒拍過照,拿到第一張照片時,他們眼神裡充滿了喜悅。”村民們穿上盛裝趕來拍照的場景,令鄭宇瀟至今難忘。
11年堅持,促進學生成長
“奮斗的身影,最值得我們用鏡頭記錄”
回到學校后,拍攝團用剩余的經費制作了一張展板,擺在了校園廣場上,吸引了許多師生駐足觀看。有的同學提出給拍攝團捐款資助,還有企業來到學校和他們談贊助。
“老鄉們的朴實笑容很打動我們,不能辜負這份質朴的情感。”鄭宇瀟說,為了保持活動的公益性,同學們拒絕了募捐和贊助。同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廢舊書和飲料瓶,把變賣的錢補充到活動經費中。一個多月后,他們又趁暑假前往貴州其他地區的鄉村。
拍攝團變得小有名氣,報名參加的同學越來越多,最多時達到了四五十人。“我們希望每一家人都能有一張美滿的全家福。”鄭宇瀟和同學們給團隊取了一個溫暖的名字——“1家1”全家福拍攝團。
“大家憑熱情自發開展活動,其實當時我也不知道能堅持多久。”2014年,鄭宇瀟考上山東一所大學的研究生,離校前,他把所有資料交給學弟學妹們,告別了拍攝團……
2022年“五一”假期,安順市紫雲縣四大寨鄉牛場村來了一群年輕人。白天,他們舉著相機拍個不停﹔晚上,他們扎起帳篷,吃著泡面當晚餐。他們是“1家1”全家福拍攝團的在校大學生,10年過去了,拍攝團依然活躍。
水泥路連通家家戶戶,精美小樓沿著道路依次排開,遠處還有花椒、蜂糖李等特色產業基地。村裡的見聞讓同學們驚嘆不已,特別是看到村民韋紅雨正在直播銷售自己的刺繡產品,大家不約而同地將鏡頭對准了她。
“奮斗的身影,最值得我們用鏡頭記錄。”領頭的女孩叫周嘉璐,是2020級攝影專業學生,這是她最后一次以隊長身份出來拍攝。她細心指導學弟學妹們拍攝,把自己的經驗都留給拍攝團。“現在,學校給我們配備了打印機,還給報銷車費。除此之外,活動形式跟當年沒有太大變化。”周嘉璐說。
老家在山東東營,從小看慣了平原和大海,加入拍攝團兩年來,周嘉璐對貴州的大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拍攝途中我看到了很多從未見過的景象,增長了很多書本裡學不到的見識。能夠親眼見証貴州的發展變遷,我和同學們都感到很自豪。”周嘉璐說,不論畢業后去哪裡,拍攝團的這段經歷都將銘記於心,“它教會我如何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
萬張照片,見証鄉親幸福
“10年前后對比,村子變化太大了”
2023年,新學期開學不久,2021級攝影專業學生王柯淇帶著同學們前往興隆廠村,回訪拍攝團以前拍過的村子。這是她接任隊長后第一次組織外拍,心中有些忐忑,但和鄭宇瀟學長一同前往,又讓她安心了不少。
鄭宇瀟研究生畢業后回到貴州,在貴陽一家媒體擔任攝影記者。“10年前后對比,村子變化太大了。”一番打聽,鄭宇瀟終於見到了以前曾拍過照片的村民王琳會,她剛從產業基地忙活回來。“房子是5年前通過危房改造政策蓋起來的,又大又亮堂,住著太安逸了。”王琳會高興地領著拍攝團參觀自己的新家,還掏出了一本相冊。
相冊裡有不少鄭宇瀟以前拍攝的照片,其中有一張合影——低矮破舊的土房前,母子三人站在坑坑窪窪的泥地上相擁而笑。“那會兒我家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娃他爸一個人外出打工養活全家。”如今,女兒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兒子也在城裡找到了一份足以自力更生的工作。
“平時在基地干農活,再喂些家禽牲口,一年能掙兩三萬元,過日子足夠了。”這幾年,興隆廠村因地制宜發展水果種植和生態旅游,給鄉親們帶來了家門口賺錢的機會。王琳會說,憑自己的雙手致富,這是最讓她自豪的事。
跟著鄭宇瀟一路尋找,同學們見到了許多老照片裡的村民,也聽到了村裡發生的許多新故事:李仕學拆了老木屋,和90多歲的老母親住進了新房子,今年兒子兒媳決定回村裡發展,一家六口終於四世同堂﹔村小學土操場變成了標准運動場,實驗室、多媒體教學系統等一應俱全,蔣明忠老師驕傲地說,村子裡出了10多名大學生……
11年來,拍攝團為鄉親們拍攝了上萬張照片,同學們突然發現,這些照片不僅見証了許多幸福瞬間,更記錄了山鄉的巨變。“回訪當年村裡的村民,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這不就是我們拍攝團最大的價值嗎?”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拍照對村民來說已經稀鬆平常,王柯淇正琢磨著帶領拍攝團轉型,她似乎找到了一個方向。
夜幕降臨,小山村星光點點,老照片裡的人還在講述著新故事,相機的閃光燈閃個不停……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06日 第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