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人民日報看貴州

連高山、越峽谷、跨江河,貴州省近年來在千溝萬壑上架起座座橋梁,形成了“高速平原”,記者實地探訪——

“我到貴州來看橋”

本報記者 劉樂藝
2023年06月22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翻開中國地形圖,貴州省好似被“揉皺”了一般,滿是道道折痕般的山脈。

如今,百萬大山已被“熨平”。近日,早上8點,記者乘車駛離貴州省六盤水市區,一路南行。車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中,莽莽群山逶迤起伏,一片片蒼翠秀美的山林接連閃過,車輛始終平穩行駛,沒有半點顛簸。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瞄准交通建設短板,率先在中國西部地區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從“皺”到“平”,“橋”屬首功,上萬座橋梁,讓高速公路如飛針走線般自由伸展。截至2022年底,貴州公路橋梁超過2.8萬座,是1949年貴州公路橋梁總數(357座)的78.5倍,貴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橋梁博物館”。

6月8日,記者參加交通運輸部新聞辦主辦、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協辦的2023年全國交通重大工程宣傳採風暨“我到貴州來看橋”活動,親身領略了一座座大橋連高山、越峽谷、跨江河,讓貴州實現從“千溝萬壑”到“高速平原”的巨變。

大橋用上新材料新技術

車行至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與普安縣交界處,牂牁江宛若一段飄舞著的碧綢映入眼帘,一道飛虹橫跨兩岸——建設中的納(雍)晴(隆)高速公路牂牁江大橋到了。

記者鑽進緊貼橋梁主塔而建的施工升降機,歷經近10分鐘的“哐啷”聲,在忐忑不安中升至248.1米高的5號墩主塔頂端。移步施工平台,終於腳踏“實地”,這才敢四下張望。高,真的是高!從約88層樓高的空中俯瞰,寬闊的牂牁江如同一條溪流。

又登上兩段樓梯,徹底懸空的臨時施工便道“貓道”陡然浮現。踏上“貓道”的一瞬間,記者恍然體會到,這個給“挂”在兩岸橋梁主塔間的施工便道起的綽號,竟如此貼切:長達1000多米的施工便道,都是用鐵絲綁扎著鋼制面網制成,低頭一瞥,便是萬丈深淵,需要貓腰前行。記者鼓足勇氣,也隻晃晃悠悠地向前挪了5米遠,便匆匆折返。

“這個看起來嚇人些罷了,安全繩一系,干活就是咯。”貴州公路集團納晴15標項目副經理羅德勝告訴記者,作為千米級懸索橋,牂牁江大橋帶來的工作挑戰不僅在於施工高度,更在於建設難度。

“在難題解決的背后,是我們建設者的智慧與汗水,是孜孜不倦的自主創新。”羅德勝很是自豪。

千米一跨,又要重載,大橋的鋼纜必須兼顧“堅實”與“韌性”,既能承受多輛汽車高速通行的重壓,又要避免跨度過大造成變形。

為此,大橋主纜專門採用鋅鋁稀土合金鍍層主纜鋼絲新材料,替代傳統的鋅鋁合金材料,突破了懸索橋主纜用高強鋼絲的關鍵技術瓶頸。“鋼纜上的鋼絲連起來,總長達6.91萬公裡,可繞地球赤道一圈多。”羅德勝表示,新材料具有更優越的耐腐蝕性和抗疲勞性,其各項檢測指標均高於現行國家和行業標准。

橋要“跨得穩”,橋墩先要“立得住”!面對溫差、地形以及風場等不利因素,項目急需探索新的替代方案,規避傳統橋墩橫梁施工中,混凝土澆筑支架搭設耗時長、用材量大、危險系數較高等難題。

最終,建設者經過反復探討、模擬、測試,用2米×4米的特制貝雷片支架系統替代傳統321型貝雷片+落地鋼管支架系統,將承載能力提高2.5倍,創造出國內山區懸索橋大跨度橫梁現澆施工無需落地鋼管支架的先例。

“牂牁江大橋建成后,兩岸路程將由現在的1小時縮短為1分鐘,真正做到‘天塹變通途’,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羅德勝介紹。

在六盤水中寨苗族彝族布依族鄉的阿志河畔,兩座橋墩筆直地聳立在V型峽谷岸上,這是記者此行的第二個目的地——建設中的納(雍)晴(隆)高速公路烏蒙山大橋。隻見大型機械陣陣轟鳴,工程車輛往來穿梭,工人們正在進行鋼桁架拼裝,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景象。

“結合地形、地質條件等實際情況,大橋主拱圈採用的是鋼桁—混凝土組合結構,這種結構在世界拱橋建設上是首次採用。”貴州公路集團納晴12標項目總工程師宗衛介紹,相比於常規混凝土拱橋,鋼桁—混凝土組合拱橋減輕自重27%,橋梁整體結構也變得更穩定更安全。

“作為世界首座大跨度裝配化鋼桁—混凝土組合拱橋,施工沒有任何成熟經驗可循,這要求我們必須自主探索許多新工藝。”宗衛舉例說,為解決纜吊系統主錨碇滑道安裝精度問題,項目部組織技術人員、施工人員不分晝夜地開會討論,在得出切實可行的安裝方案和測量方案后,又通過反復調整,終於將滑道安裝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內。

建造世界級橋梁,不僅要追求技術創新,還要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施工過程中,烏蒙山大橋項目融合綠色施工技術,將邊坡坡度控制到1︰0.1,降低了拱座開挖量,進而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據介紹,烏蒙山大橋預計於2024年7月通車,它的建成將豐富中國200米至400米跨徑的橋梁結構類型。

“橋梁博物館”囊括眾多橋型

不隻參觀了在建橋梁,記者這次來貴州看橋,還實地感受了已通車大橋的壯美風採。

午后時分,從烏蒙山大橋項目現場出發,朝東南方車行約1小時,就抵達了位於安順市的壩陵河大橋。朦朧雨霧掩映下,大橋如臥龍般橫跨在壩陵河谷之上,隻看一眼就令人難以忘懷。

跟隨指引,記者乘坐電梯登上壩陵河大橋的東岸主塔,再爬上兩段一人寬的鐵梯,就到了橋面正下方的觀光纜道。行走其間,山風挾帶著飄洒的雨滴拂過記者面頰,吹來屬於山野的獨特氣息。頭頂不斷傳來汽車疾馳而過的轟隆聲,與懸空遠眺的壩陵河峽谷美景,無不令人深感震撼。

記者了解到,壩陵河大橋全長2237米,橋高370米,建成時為“國內鋼桁梁懸索橋最大跨徑”。“2009年建成的壩陵河大橋是一座裡程碑。”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許湘華表示,它提高了貴州乃至全國山區橋梁建設水平。

是否加速架橋修路進程,以前貴州一直在兩難間徘徊。

“貴州修一條二級公路的造價水平是每公裡800萬元,是相鄰省份的2倍。”提出打造“高速平原”計劃之初,許多人認為,對於自然條件差、經濟底子薄的貴州來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如果路都不修、橋都不建,那肯定發展不起來。”貴州省公路局副局長阮有力說。

關鍵時刻,來自中央的支持讓貴州堅定了信念。2012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由於自然地理等原因,貴州發展仍存在特殊困難”,強調要“著力加強交通、水利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全面提升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條件”。

沐浴政策春風的貴州,開啟了交通發展趕超進位的“黃金十年”。在此背景下,貴州橋梁建設更是突飛猛進,跨度、高度、寬度、難度不斷刷新,橋型包含梁式、拱式、懸索、斜拉等各種類型,貴州也因此贏得“橋梁博物館”的美譽。

貴州這座“橋梁博物館”有哪些特點?

數量多。截至2022年底,貴州已建和在建的各類橋梁超過3萬座,世界前100座高橋有近一半在貴州、前10座高橋有4座在貴州。貴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8331公裡,將高速公路連接起來的,是14230座高速公路橋梁,這也意味著平均每過1公裡高速公路,就有1.7座橋梁。

種類全。梁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貴州的橋幾乎囊括世界現存的所有橋型。其中,懸索橋以其優越的跨越能力成為貴州在復雜地質條件下,修建跨越大峽谷特大型橋梁的首選橋型。

榮譽高。貴州有4座橋梁榮獲國際橋梁大會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該獎項也被譽為橋梁界的“諾貝爾獎”。其中,位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大橋,除了榮獲古斯塔夫斯·林德撒爾獎,還獲得了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全球工程項目杰出獎與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杰出結構獎兩項大獎,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唯一實現包攬三大獎項的國內橋梁項目。

而今,以橋梁為紐帶的交通基礎設施拉近了貴州與鄰近省份、與全國主要經濟圈的時空距離。到2022年底,貴州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達25個,預計“十四五”末將達到29個,貴州正從內陸腹地變為開放高地。

“橋旅融合”鋪就發展之路

萬橋飛架,托起美好生活。貴州豐富的人文資源、生態資源等,都在交通問題解決后,走到台前,顯露出巨大價值。

結束橋上觀覽后,記者來到壩陵河大橋東岸的壩陵河貴州橋梁科技館。這是貴州第一座以橋梁為主題的科技館,為人們深入了解貴州這座“橋梁博物館”打開了窗口。

講解員王雨說,科技館面積達6350平方米,有14個展示區,館內通過橋梁施工動畫、橋梁零部件展示、橋梁模型等方式,集中講述了貴州橋梁的建設歷史、建設精神和技術創新。

用飛艇牽引先導索,用全回轉全液壓橋面吊機架設鋼桁加勁梁,用大體積砼施工工藝建橋……在科技館二層,記者看到,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模型,詳盡還原了壩陵河大橋建設者們攻克一連串建設難題的全過程。

“透過館中的圖片、模型和紀錄片,我好像看到了無數路橋人以工地為家,喝山泉、住山洞、闖難關,創造了中國建橋史上的一個個奇跡,真的很了不起!”來自北京的游客黃清海由衷稱贊道。

橋梁,既是發展通道,也是絕美風景。自從貴州橋梁開始受到外界關注,“橋旅融合”便成為一個熱議話題。

近年來,壩陵河大橋與橋梁科技館“館橋合一”,成為集“研學教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中國峽谷大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23年以來,橋梁科技館已接待研學游團隊17個,總人數超3000人。

與此同時,壩陵河大橋周邊的精品民宿、戶外露營等業態也加快發展。

在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蠻寨村,一棟三層小樓面朝峽谷,鑲嵌在半山腰上,與壩陵河大橋遙遙相對,這便是備受游客青睞的民宿——匠廬·閱山。在這裡雲海、山峰、大橋完美融合,美不勝收。

據了解,旅游旺季,民宿客房幾乎每天都處於滿員狀態,入住率高達95%以上,全年平均入住率也有60%。“開業以來,不少客人預訂房間時都要求能看到壩陵河大橋的壯觀美景,但這需要提前半個月至一個月才能預訂到。”匠廬·閱山店長伍戀說。

匠廬·閱山的“火爆”,令壩陵河大橋的旅游價值被進一步釋放,吸引更多民宿入駐。現在,蠻寨村形成的民宿集群,正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增收。

“我家1.6畝土地,以每平方米200元的價格,和民宿開發投資企業簽訂了為期20年的合同,一次性收取租金20萬元。”蠻寨村村民楊永紅告訴記者,她的兒媳婦目前也在村中一家民宿負責保潔、后勤等工作,每月工資收入2800元。

若要讓“橋旅融合”風景更好,做好配套服務是關鍵。

與平塘大橋相伴而生的“天空之橋”服務區,打破了傳統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思維局限,積極拓展旅游功能。在這裡,不僅有傳統服務區常有的“老三樣”——停車場、加油站和餐廳,還有酒店、橋梁科普館、房車露營地、觀星台等設施,既是高速公路服務區,也是景區。

“我們這裡距離‘中國天眼’僅半個小時車程,是進入‘中國天眼’的重要通道。”“天空之橋”服務區區長羅池浩介紹,服務區有效整合了周邊村寨、景區的旅游資源,通過鄉村游聚焦非遺文化、科普游聚焦天眼文化,打造出集觀橋賞橋、天文科普、農業觀光等多業態為一體的旅游路線。目前,服務區已獲評國家3A級景區。

國際山地旅游聯盟執行秘書長傅迎春認為,“十四五”期間,貴州應進一步做好“橋旅融合”大文章,鋪就高質量發展之路。例如,利用高速公路服務區經濟和產業化思維,對新概念服務區、壯美大橋、旅居營地等進行規劃布局,打造出面向新消費市場的山地旅游新業態、新產品,實現旅游產業化與交通產業化共融共贏。

原刊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6月22日 第 05 版)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