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人民日報看貴州

再看梨花屯

胡 朔
2022年08月31日08: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初秋的黔北大地,一派豐茂。我來到貴州省鳳岡縣琊川鎮,隻為領略作家何士光筆下的梨花屯。

40多年前,琊川老街是一條800多米長的石板街,街道兩邊是低矮的木瓦房和茅草房,人們購買生活用品隻能去供銷社。改革春風吹到這裡后,琊川的集市開始繁榮,商店百貨也如春筍破土。上世紀90年代,琊川修建了外環路,對老街進行保護性擴修,人們徹底告別了石板街和木瓦房。“沒有燈火的梨花屯”“低矮的木瓦房”,一去不復返。

21世紀初,琊川鎮政府以何士光筆下的“梨花屯”為文化主題,修建了新村大街、政府大街、和興大道、梨花屯廣場、濕地公園、燈光籃球場、足球場等,城鎮區域達2平方公裡。治理后的蒲水河如玉帶環繞,岸邊蘆葦葳蕤,楊柳垂水,河水清澈,游魚自在游弋在交錯的水草間。幾隻褐色的水鳥是蒲水河的主人,忙著在河裡捕捉魚蝦,它們與這裡的人早已和諧相融。離釣客咫尺處,一隻飽食魚蝦的池鷺站在淺水裡小憩,不時抬頭瞥一眼釣客,交換一下眼神后,又繼續它的美夢。彼此無驚,一切都顯得從容而恬淡。秋日的傍晚,蒲水河蕩起粼粼水紋,掠過水面的鳥兒,如踏波款款的仙女,輕靈曼妙,讓人想起曹植筆下衣袂拂水的洛神之風。夕暉中,水也被染成了橘黃色,晚風吹過,河面上添了一層水汽,飄蕩如紗。

2014年,梨花屯主題公園建成,廣場中有亭子、曲廊、水池,石徑、花草,布置有致。公園裡立著一尊源自小說《種包谷的老人》的“劉三老漢”塑像,隻見“他”頭纏布帕,扛著一把鋤頭,滿臉洋溢著土地承包到戶后,庄稼人藏不住的喜悅,邁開的步子有力而堅定,正如這黔北小鎮的步伐。

琊川中學裡保存著一幢一樓一底的青磚瓦房,2010年,它有了一個新名字“梨花屯書苑”。樓房一側有幾株挺拔的古樹,枝葉密匝,陽光穿過葉片的縫隙,照在樓房的走廊、欄杆、木板上,光束縷縷,光斑點點。樓房前是一片水田,荷葉連天,蛙聲不斷。更遠處是青黛如眉的扁擔山,用滿山的蔥蘢呵護著小鎮。琊川鎮將這片水田打造成百裡荷廊,為當地群眾鋪就一條致富路。初秋時節,荷葉正綠,清風吹來,一畦連一畦的綠浪發出“嘩嘩嘩”的悅耳之音。抬眼望去,藕農正在荷田深處勞作,荷田盡頭,別致的民居顯出輪廓。

琊川鎮還是一片紅色的土地,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期間,紅九軍團某連約200名紅軍,在此成立了“偏刀水(琊川舊稱)蘇維埃政權”,為小鎮寫下光輝的一頁。2016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當地政府在青磚樓房的一樓,開設了“紅軍在琊川”陳列室,使這幢青磚樓房更具魅力。2021年,街頭立起“紅軍到琊川”大型塑像,真實再現80多年前的感人場景。

今天的琊川鎮,呈網狀的水泥路與柏油路覆蓋各村。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又新增了187公裡進村公路和連戶路。更吸引人的是沿途的風景,路邊的人家大都是從山裡遷來的,一家子在院中悠閑享受秋日的陽光,院前的菜地裡蔬菜長勢喜人,剛澆過水綠油油的。攀爬到樹梢向陽而開的凌霄花,紅得奔放。倚籬綻放的月季花,一朵緊挨一朵,可愛而喜人。不遠處的一片水田裡,亭亭荷葉間幾隻白鷺悠然踱步,長長的脖子時伸時縮,一雙眼睛盯著水面,突地長喙入水,叼起一尾魚兒,展開兩羽寬翅朝著遠處的林子飛去。白鷺離水的瞬間,驚得一隻在荷葉上小憩的紅尾蜻蜓離葉飛起,在空中連續幾個漂亮的翻飛后,它又悄然停在一朵白如玉片的荷花瓣上,繼續守著秋風吹拂下的荷田。

暮色漸濃,小鎮燈光閃爍,遠遠看去恰如梨花點點,恣意開在鄉場上。秋虫接管了小鎮的夜晚,“唧唧”不停的叫聲如一首抒情長詩,在夜色中緩緩流淌。

原刊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8月31日   第 12 版)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