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印江視窗>>聚焦印江

印江:生態畜牧乘風奮進 壩區產業順勢而起

2022年08月25日09:27 |
小字號

八月,印江自治縣楊柳鎮楊家寨壩區牧草青青,微風過拂,成片的甜高粱泛起陣陣漣漪。百畝草場旁,一處標准化、規模化的現代生態養殖場矗立於此,兩百余頭肉牛在楊承營及同村五名飼養員的精心喂養下,長得膘肥體壯。

“牛吃的是甜高粱,現割現喂秋膘好。”在印江貴邦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肉牛養殖場內,飼養員楊承營將剛割下的甜高粱用鍘草機鍘成小段,定量分發到每一頭牛嘴下。說到養牛,楊承營的養牛經也是張口就來:“牛喂新鮮的青儲飼料,會吃皮毛就長得好,但不能說牛會吃就要多喂,必須要定量,這樣牛才健康,長出來的肉也結實。”

而在三年前,楊承營在當地還只是一名地道的庄稼漢,能有今天的這番變化和滿腹的養牛經,還得從楊家寨近三年來的發展與變革中找尋答案。

楊家寨作為楊柳鎮唯一一處縣級500畝以上壩區,距印江縣城45公裡,平均海拔1100米,共有耕地面積525畝,是我縣13個500畝壩區中唯一以行政村為單位劃分且海拔最高的壩區。多年來,該壩區周邊群眾因土壤肥力不足、高海拔缺水等因素,一直以水稻、玉米等傳統農業為主,畝產值僅2000元左右。后該壩區在當地鎮黨委政府的指引下,通過發展油菜種植帶動鄉村旅游等方式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但帶動群眾增收效果不明顯,這不得不讓當地政府再一次對產業發展方向進行調整。

2019年,印江自治縣在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中,圍繞全縣13個壩區海拔、氣候、土壤等因素,因地制宜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楊家寨村500畝壩區由以往油菜、辣椒輪作的低效益發展模式,調整為以種草養畜為主的“種養結合”產業發展模式,成功引進貴州梵淨山平順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入駐該牛場,組建起印江貴邦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將畜牧業發展方式逐步由傳統畜禽分散養殖向產業化、生態化模式轉型升級,糞便無害化處理、循環種養的生態畜牧種養模式還一舉克服了壩區高海拔、土壤肥力不足等不利因素,走出了一條高山農牧產業現代化、機械化復合型發展之路。

“目前,我們公司從種草到收儲已全部實行機械化操作,割草機,翻土機,鍘草機一共7台,大大提高了我們的養殖效益。”據印江貴邦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肉牛養殖場經理介紹,該基地現存欄肉牛有250頭左右,2021年出欄了140頭左右,每頭肉牛平均售價在1.5到1.8萬元間,毛收入超兩百萬元,為當地群眾提供割草、飼養的固定崗位8個,臨時性就業崗位三十余個。”

在楊家寨村,該村除了在貴邦現代農業專業合作帶領下,按照“企業+基地+農戶”模式進行肉牛產業發展外,還通過“村黨支部+合作社+家庭農產”模式,在黨建引領下,不斷撬動社會資金,爭取到東西部協作資金和財政扶貧項目資金等共計350萬元,打造出該村第二座可存欄百頭以上的現代化、標准化的花園式牛場,開啟了楊家寨村第二條全新的肉牛養殖發展之路,讓該村成為了該鎮名副其實的“肉牛養殖專業示范村”。

對此,印江自治縣楊柳鎮楊家寨村支部書記表示:“修建這個牛場,目標是將楊家寨村打造成肉牛養殖專業示范村,輻射帶動全鎮10頭以上養殖場標准化、規模化養殖,實現抱團化發展,同時,通過養殖場的建立,將壩區500余畝土地流轉盤活,發動群眾通過種牧草和賣玉米秸稈等增收。”

據了解,楊家寨村花園式牛場共佔地面積17畝,可存欄肉牛400頭,目前已經存欄160頭,圍繞打造肉牛產業發展示范鄉鎮的定位,楊柳鎮成為印江自治縣肉牛產業示范試點,正逐步實現以“牛”強鎮、以“牛”富鎮、以“牛”興鎮目標。

“近年來,楊柳鎮按照‘鎮建牛超市、村有示范場、戶均兩頭牛’的發展思路,以打造全省肉牛養殖示范鄉鎮為目標,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發展模式,推行‘返租倒包’和‘集中+分散’養殖,形成了龍頭企業投資、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入股、能人大戶和黨員群眾參與的良好局面。”據楊柳鎮黨委副書記介紹:“目前,全鎮1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46個,400頭規模養殖場2個,肉牛存欄3000余頭,牧草1200余畝,全鎮下半年肉牛存欄將達4000余頭,將有效帶動群眾就業和增收。”(印江縣人民政府網 鄒雪慶、王東、田芳麗)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