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駐村第一書記蘇春花:“盡我所能做好每件事”

一副黑框眼鏡也擋不住的黑眼圈,但陽光的笑容卻讓人深受感染……她是貴州民族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的副教授、博士,2021年5月初,她主動請纓加入貴州民族大學鄉村振興駐村干部隊伍,前往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從山東菏澤來到貴州,從沿海發達地區來到西南大山深處,從高校講台來到鄉村一線,她懷揣著“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為鄉村振興服務”的信念。為山海之間架起橋梁,為當地鄉村振興出一份力。
蘇春花在駐村辦公室工作。
“過去很多人會以為農村的生活環境很差,事實並非如此。如今的鄉村,家家戶戶建起了新樓房,擁有獨立衛生間,很多人都過上了連城裡人都羨慕的日子。”說起對鄉村的印象,蘇春花滿臉堆笑。
蘇春花所在的石橋村,是一個苗、侗聚居的自然村寨,共有8個村民小組277戶1351人。過去的石橋,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村民生活困難,一度成為貴州省的脫貧村。近年來,隨著貴州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石橋村不僅如期脫貧,整個村寨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何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效斜街,是蘇春花思考最多的問題,實地調研走訪,成為她開展駐村工作的關鍵。“通過走訪我發現,村裡的婦女做得最多的是在家做家務和帶孩子,如果能夠將她們的時間更有效利用起來,一定可以產生更高的效益。”為此,2021年7月,蘇春花從山東青島聯系到一家企業,為石橋村引入假發鉤織手工業制作,並請相關技術人員為村民開展培訓。
石橋村民在學習制作假發。
“這隻要是手工制作,不需要投資和技術,也不需要承擔風險,連原料和銷路都不用擔心,而且時間很自由。”蘇春花表示,由於村裡大多數婦女都有較好的手工技藝基礎,假發鉤織很快就能上手。村民隻需要將材料拿回家,火坑旁、飯桌角,凡是能安得住頭套模型的地方都可以工作,人均至少增收1000元以上。
除了引進產業,駐村一年間來,蘇春花還忙著各種各樣的工作:積極協調和參與催繳養老保險、合醫、電子醫保憑証激活等工作﹔在石橋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中,她幫助規范基層組織制度建設工作,落實好各項制度。此外,蘇春花還帶領並作為團隊成員參加了報京鄉黨史知識競賽,組織石橋村和鬆柏村組成“鬆石天團”參加報京鄉紅歌競賽,在這兩次活動中均取得了第一名,同時也增強了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凝聚力。蘇春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形象、樹立了駐村干部榜樣。
蘇春花邀請專家考察當地箬竹資源。
“鄉村振興是一個長遠的過程,要解決的問題很多。” 蘇春花認為,要想讓鄉村振興這條道路走得更好,不僅要發展產業,更要緊抓文化教育。為此,蘇春花對村支兩委提出了自己的憂慮和建議,並結合報京教育現狀和本地民族特色,為當地未來的教育規劃出謀劃策,希望能讓石橋村守住自己的民族特色。
“年輕人在外務工,中老年人在這裡也能撐起一片天。”下一步,蘇春花將會帶領團隊繼續調研,結合當地特色,引導村民發展林下經濟,重拾林下養雞和蛋雞養殖的“飯碗”。此外,她還將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在當地開展箬竹低產林改造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培訓,啟動林下經濟竹類資源的“新招式”。
接下來,蘇春花與她的戰友將會向貴州民族大學申請資金訂購一批計算機教材,利用自己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對村干部們進行周末培訓,提升村干部的媒介素養。“對於鄉村振興,我還是充滿期待和信心的。”蘇春花說。(文/張秀英 圖/羅曼麗、黃甜、許馨元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