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山清渠》·名家視點︱顏同林:“當代愚公”的貴州故事與文學書寫

名家簡介
顏同林,湖南省漣源市人,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貴州省核心專家,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詩歌理論研究。
2022年7月16日晚,以“七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黃大發為原型而創作的農村題材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首播。貴州題材、英模人物、脫貧致富、鄉村背景等主要藝術元素巧妙多元地雜糅一起,一時之間《高山清渠》受到全國觀眾廣泛追捧,成為一部炙手可熱的熱播劇。從貴州走向全國,這既是一件讓當地廣大干部群眾引以為豪的事情,也是文藝界歡欣鼓舞的大事。圍繞一個人、一條渠,多少歷史風雲重新涌現在屏幕上,又重新翻滾著沉澱在人們的心中。
《高山清渠》以英模人物黃大發修渠為故事主線,講述了身為貴州遵義草王壩村的村支書黃大發的傳奇經歷:黃大發為改變草王壩缺水貧窮的面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前后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硬是帶領全村人靠著勤勞和智慧,用鋤頭、鋼钎、鐵錘等在當地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水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改變了村庄的命運和村民的生活。這條水渠被譽為“生命渠”“天渠”,也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為“大發渠”。此劇根據中國作協副主席、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的《山神》改編,總編劇為雷獻和,筆者連續追劇了幾天之后,發現故事情節、人物經歷還是有較大的改變。劇本的思路是以人帶史,強化人物活動背景,將時代大事和變遷集中到草王壩村和黃大發之上,形象呈現了黔北農村50多年的歷史場景和日常生活,內容更加豐富、情節更加曲折,矛盾沖突更加強烈、多樣。基於此,像黃大發修渠首先要尋求水源一樣,筆者再次重讀了報告文學《山神》(漓江出版社,2020年版),以原作為對象進行研究,應該也是十分及時而重要的審美對照。
一、黃大發其人其事的呈現及其故事凝練。黃大發是全國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在貴州更是如此。他生活、居住在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現改為團結村),現年逾八旬。出生在草王壩的黃大發,自幼父母雙亡,靠吃百家飯長大,因為機靈、公道、能干,順應村民民心,20世紀50年代后期入黨,先后被推選為大隊長、村支書,一干就是數十年。為了解決當地缺水這個攔路虎,黃大發立志拔窮根,發誓讓草王壩通上水,讓村民們能種植水稻,吃上白米飯。可是最近的水源螺絲河卻在幾公裡之外,而且中間隔了三重大山,要經過懸崖峭壁。60年代初,他帶領村民們靠原始的工具和技術興修水渠,10多年過去仍沒有成功。直到90年代初,當地政府為水渠項目立項並撥來有限的資金,第二次修渠開始,經過黃大發帶領全體村民幾年的苦干實干,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1995年端午節修通水渠。憑30多年的努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敢於戰天斗地的氣概,終於辦成一件當地史無前例的大事。這樣一條水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確實是一個奇跡。水渠被譽為“生命渠”,名副其實,給了草王壩人第二次生命。這一事跡經新聞報道之后,文藝界也被廣泛動員並進行各種文藝形式的書寫,紀實通訊、黔劇、電影、敘事長詩、散文、短詩等形式的作品先后涌現。其中,文學創作影響最為顯著的,當推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山神》。
何建明為了寫作需要,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深入草王壩村,採訪黃大發本人和當地不少村民,以及與修渠相關的各類人物﹔實地走訪水渠,包括水源地等等,終於寫出了《山神》這一重要作品。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了初版的《山神和天渠》,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何建明國家報告精選集”也收錄了此書,改書名為《山神》。
《山神》一共13萬余字,除故事性的序之外,一共有七章,分別是“30年不忘初心”“不信命的‘石頭娃’”“13年心血化為泡影”“齊心協力,重修‘大發渠’”“要渠,不要命”“驚心動魄的生死之戰”“雄心壯志終成真”。作品以時間為主要線索,刪繁就簡,將黃大發修渠的緣起、背景、兩次修渠經歷、修渠場面、人物群像等呈現出來,當然故事情節都是圍繞主人公黃大發而集中。從章節標題來看,也不難看出這一特點。全書有核心情節,真實客觀,更有催人淚下的許多細節﹔有敘述也有議論、抒情,調動了種種藝術手段。記得當初讀完全書,我感觸很深,也隨手寫了一些讀后札記,因有其他事情耽誤而沒有完篇。這次《高山清渠》的熱播,讓我重新找出全書並再次走進了黃大發的傳奇故事和內心世界之中。
二、英模形象與貴州故事。在梳理貴州脫貧攻堅報告文學歷史時,我們不難發現以英模人物為對象的文藝作品,比如姜仕坤、黃大發、鄧迎香等便是。從英模形象審美呈現來看,《山神》以黃大發為主角,點綴其他也有分量的配角,加入了塑造英模形象的方陣。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不同的英模人物來自不同地域、行業,他們在當地、業內都是閃光的名字,其名字的背后則是不同凡響的英雄事跡。對貴州鄉間山野中自然成長出來的黃大發這一英模人物進行書寫,就是將英雄模范的形象永遠地定格下來,對我們身邊的活著的英模進行書寫,予以頌揚,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股清流。
為英模立傳、塑像,可謂欣逢其時。黃大發是一名基層共產黨員,一名資格老的村支書,一輩子為了一個願望和目的而不懈奮斗,成就了“當代愚公”的業績和光榮。《山神》作者以親臨其境的口吻來講述這一故事,既重真實事跡本身,也善於營造歷史氛圍。作品將人物活動背景置放於黔北山區的深山老林腹地,藝術性地還原了黃大發的生存苦況和日常經驗,英模形象與地道的貴州故事兩者融為一體,成為反映貴州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除了黃大發之外,書中所涉及黃著文、張發奎、張元華、楊春發,以及像黃大發的妻子徐開美等一大群人物,圍繞水渠而生,各司其職各呈其美。在他們身上,同樣有擔當、有作為,敢犧牲、不怕付出。在這個意義上,書寫英模的傳奇生活,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書寫人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人物群像譜系。英模從人民中來,走在前面又退隱到人民之中。黃大發來自草王壩,這是他的根和魂之所在,他帶領草王壩村村民們前進,心跳在一起,力量匯聚在一起,親密無間,歷經數十個寒暑而不改其志。為了吃上白米飯而跟上黃大發堅定的步伐,這是一個英模的傳奇,也是一個村庄的傳奇。
英模形象的背后,還是時代精神的呈現。黃大發是貴州黔北鄉間的一名黨員,像一面旗幟,帶領村民奔向溫飽、小康之路。他們與重重大山搏斗,不認命,不服輸,為了喝上水、吃上飯,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和付出,可謂矢志為民,百折不撓。他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等、不靠,生動形象地詮釋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詮釋了自力更生、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記得當時《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黃大發的頒獎辭:“水過不去,用命來鋪。這是一個老黨員為人民許下的誓言。大發渠,雲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飯。36年,為夢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滄桑了面孔,但初心不改。”這是一個基層共產黨員的初心,也是我們一個政黨的初心使命。這種貴州時代精神,蘊含貴州地域文化個性和元素,來自世世代代居住和生活在貴州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像精神的火炬一樣生生不息。
三、藝術手法多樣豐富。報告文學是近幾年十分發達的文體,何建明是全國報告文學的領軍人物,作品藝術感染力強。首先是敘述清晰、有力,或正面,或側面,筆力雄健。作者為什麼要寫黃大發的事跡呢?在《山神》的序中,他將生命安危數次托給陌生的黃大發,在京城家中和老母親也有很長一段對話,都起到了烘雲托月的效果。其次是作者善於不斷轉換身份,或像聊家常一樣對話,或是內心私語評價,情節也顯得跌宕起伏。特別是書中或以人物,或以水渠,或以大山為對話對象,將故事重新激活,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再次,作品中有許多真實、細膩、感人的細節。比如黃大發身先士卒,一心為公,不怕臟不怕累﹔愛惜集體財產,為了一小點水泥而不近人情地斥責家人﹔顧大家而忘小家,將失去兩位親人的痛苦化為修渠的力量……諸如此類,都能貼近人物內心世界,讓人物熠熠生輝。
講好黃大發的故事,就是講好一個地道的貴州故事。《山神》作品以生動、親切的筆調,筆端常帶崇高和使命之感。這是作品的審美品格,更是筆下人物的精神品格。作者在創作時掌握分寸,不拔高、不虛脫,一步一步像虔誠地走進大山一樣走進黃大發的生活和內心。這是一位來自貴州山區的“當代愚公”形象,也是一名基層黨員的形象,他默默聳立而成為山神,傳奇的人物因為有真正傳奇的“脊梁”。(顏同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