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東西協作

善港·高峰:千裡攜手結碩果

2022年02月24日14:23 |
小字號

高峰村產業園。張倩秋攝
高峰村產業園。張倩秋攝

“脫貧攻堅期間,自從張家港結對幫扶沿河以來,我們善港村一直輪班派出工作隊駐進高峰村開展幫扶工作,至今都還沒有撤回去。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把種植、養殖等技術全部教給高峰群眾,讓他們在今后的產業發展中走到發展的‘前台’,我們退到‘幕后’。如果我們撤回去后,老百姓在發展中有技術方面困難,可以電話、微信咨詢我們,我們一樣幫助他們解決。”張家港市善港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徐華,一邊在高峰村產業園大棚內為草莓授粉,一邊告訴筆者。

高峰村離中界鎮政府9公裡,有3個村民組147戶563人,曾經是沿河自治縣5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群眾思想觀念落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

2018年3月,張家港市善港村與沿河縣高峰村簽訂整村幫扶協議以來,善港村投入350萬元修建高峰村黨群服務中心,投入200萬元助力高峰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和致富帶頭人培訓等。高峰村在善港村的大力幫扶下,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欣欣向榮、3D牆畫活靈活現……一項項幫扶成果,讓高峰村成了“網紅村”,村民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初春時節,高峰村產業園大棚內種植的草莓已開花,工作隊的隊員和村民們便開始為草莓進行人工授粉。技術員王志杰一邊授粉一邊教村民們的技術。他說,授粉過程關系到草莓后期挂果情況,所以大家在授粉時,要用手輕輕托起小花朵,如果用力過猛將花損失,就會減少草莓后期的收成。

徐華介紹,從2020年沿河脫貧攻堅考核驗收以后,善港村駐村工作隊沒有完全撤走,而是繼續留了一部分人在高峰村,引導當地群眾發展產業,傳授群眾的種植技術。目的是等我們撤走后,老百姓能將產業發展延續下去,實現穩定增收。

高峰村村民田祝梅,以前在外務工,自村裡有機農業產業園建成以來,就再也沒有外出務工。她介紹,自家有2畝多土地流轉到產業園,每年有收入近1000元,加之自己有空就在產業園務工,每年總收入有2萬多元。“我家共5口人,丈夫在沿河縣城做臨時工,我們的收入加起來每年有近10萬元,生活過得還不錯,既照顧了孩子,又照顧了老人。”田祝梅說。

這幾年,高峰村在善港村的結對幫扶下,基礎設施建設齊全,鄉村治理有序,產業發展興旺,修建了一個上千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建成了高標准養殖大棚6棟2160平方米,“蘇黔情·善峰緣”生態茶葉公園和總佔地面積200畝的高峰有機農業產業園等,形成了“黨建+產業”的發展格局,為該村鄉村振興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該村群眾活動陣地的房頂上,“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大門上方寫作高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場右邊一排題為“永遠跟黨走”的宣傳欄裡,記載著張家港市幫扶高峰村的過程和變化,以及黨的扶貧政策,內容豐富多彩。

走進高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最吸引人的是左邊圖書室。圖書室內寬敞明亮,上千冊不同類型的圖書排放整齊,中間和窗邊擺放著群眾看書的桌椅和沙發,十多個群眾分別圍坐在桌椅和沙發上,專心地看書和查閱著資料,環境十分雅靜。“善港村幫扶隊把我們高峰村的農家書屋建成以后,群眾在種植和養殖上隻要是遇到困難,都會抽空到農家書屋來查閱資料尋求答案。”高峰村村副主任羅吉賢說。

據了解,善港村駐高峰村扶貧工作隊在高峰村開展扶貧以來,以善港農村干部學院為載體,實施“黨建+”項目,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還動員有意願、有勞動能力的群眾到張家港市培訓,切實提高群眾勞動技能和就業率。截至目前,已成功培育高峰村致富帶頭人12名,通過培訓輸出勞動力120余人次。

如今,高峰村在善港村的幫扶下,村裡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大量村民就業增收。集體經濟實現了由無到有的轉變,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明顯上升。高峰村正策馬加鞭,奮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闊步前行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圖/文 楊友、張倩秋)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