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川:“減”出來的藝術空間

“潘老師,這是我剛繡完的,麻煩您幫我看看”。
“你又繡完了?挺快的嘛。”
10月28日,在務川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藝術樓裡的延時課堂上,學生符青青繡完最后一針,還沒放下針線,就急著喊指導老師潘艷霞來指導。經過幾分鐘的認真“檢查”,潘老師對刺繡作出16個字的評價:色彩和諧,針腳細膩,走線平順,進步很大。
符青青是思源實驗學校八年級(4)班的學生,1年前加入學校組建的“仡佬族刺繡”社團,由於特別用功,成了社團繡功最扎實的一個。“我喜歡刺繡,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覺得很快樂。”符青青說,現在學科作業少了,有了更多時間放在延時課堂。
思源實驗學校“仡佬族刺繡”社團成立於2018年。早期,社團立足於務川仡佬族民族文化背景,開展仡佬族刺繡技藝調查研究,形成調查報告,並在傳統刺繡的基礎上融入仡佬族文化元素和刺繡方法。今年秋季學期,學校落實“雙減”政策,負責刺繡社團的潘艷霞老師將刺繡融入“5+2”延時課堂,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興趣愛好,傳承仡佬民族刺繡技藝。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思源實驗學校除了開設作業輔助、閱讀輔導課后服務,還依托學校資源開設了刺繡、剪紙、舞蹈、繪畫、書法等30個特色興趣社團,由學生自願報名,專職教師授課輔導,讓孩子在校內“隨心所欲”地學習。
務川自治縣各級各校緊跟“雙減”政策,立足“仡佬之源”民族文化特色,從“減負、增色、服務、提質”等多方面入手,優化育人機制,創新工作舉措,做足校內“加法”。
務川自治縣第二小學的“箏心箏意”音樂實踐活動、務川自治縣第四小學的“杏園笛韻”課堂、石朝鄉中心學校的花樣跳繩、務川自治縣中等職業學校的仡佬剪紙、務川自治縣城關中學的仡佬民族體育、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援務支教老師謝春平“助力務川鄉村振興,托起孩子們的足球夢想”的校園足球……一批批特色課程在仡鄉校園盡情綻放。
延時課堂的特色課程“點亮”了校園,增添了活力,滿足了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升了身體素質,也解決了許多家長后顧之憂。(彭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