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人民日報看貴州

楊柳——

靜水人獨立 竹上舞人生(新國潮)

張天一閣
2021年08月23日10: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楊柳身穿苗族服飾在浮於水面的竹竿上起舞。

楊柳身穿漢服表演。

2004年,在貴州遵義的湘江上,年僅7歲的楊柳手握一根5米長的細竹,小心翼翼地踩在一根9米長的竹子上,在江水的微波中努力保持著平衡。彼時,她肯定想不到17年后,自己表演獨竹漂的視頻能在網絡上獲得百萬點贊,讓外國網友驚呼原來“一葦渡江”和“輕功”在中國都是真的。

獨竹漂既不是輕功,也不是傳說故事,而是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發源於赤水河流域,是先民為了渡河而創造的一種交通工具,如今雖已退出日常生活,但仍是貴州當地一項頗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從小學習獨竹漂的楊柳,以堅守和創新喚起了這項古老非遺的新活力。如今,楊柳在抖音上收獲了97萬粉絲,而她從事的獨竹漂也隨之走入大眾視野。

童年與獨竹漂結緣

楊柳第一次看獨竹漂是在6歲。她的奶奶熱愛游泳,是遵義市游泳協會會員,當獨竹漂從赤水市推廣到遵義市時,奶奶成為當地第一批獨竹漂愛好者。那時候,楊柳站在岸上,看著奶奶揮動手中的竹竿在水裡漂來漂去,心中不由好奇:人如何能靠一根竹子在水上滑行呢?

7歲時,楊柳跟著奶奶開始練習獨竹漂。獨竹漂的竹子不分大人小孩,規格基本相同,她個子小、體重輕,壓不住竹子的浮力,很難在竹面上站起來。雖然學得比其他人慢,但奶奶為了培養她的興趣,教得很耐心,楊柳也把獨竹漂當成了自己的玩具。

為了夯實基本功,從7歲到10歲,奶奶每年夏天都帶著楊柳到湘江,頂著烈日進行練習,不停地摔跤、落水、爬起來、站上去。如此循環往復的訓練,給楊柳身上留下了許多傷痕,也令她內心起了掙扎。她問自己:要不要放棄?

“那個時候奶奶告訴我,做一件事一定要堅持,隻要你做好了一件事,未來干什麼都會容易些。”這句話楊柳記在了心裡。

在學獨竹漂的同時,楊柳還喜歡跳舞。小學畢業后,她進入當地一家舞蹈學校學習民族舞。然而,學舞並沒有她想象中那麼順利。雖然能力不差,但身高的劣勢使她很難站上表演的舞台,隻能給大家做做后勤,放放音樂。這樣的落差令楊柳感到沮喪,奶奶察覺后跟她做了一番交流,並給她一個建議:如果舞蹈專業方向不好走,那麼把舞蹈元素加入到獨竹漂中,會不會是新的出路呢?

用舞蹈傳遞獨竹漂之美

在奶奶鼓勵下,楊柳開始了新的嘗試。她繼續加強舞蹈訓練,逐步在獨竹漂中加入一字馬、后踢腿等動作,思索如何能在一根隻有她大腿那樣粗的竹竿上完整地跳一段舞。她日思夜想,一有新主意就到竹竿上嘗試。

在鍥而不舍的努力下,15歲那年,楊柳成功地在獨竹漂上完整地跳完一支舞。隨后,她與遵義當地幾位獨竹漂傳承人組成了一個小型團隊,每年暑期到不同的景區表演,推廣獨竹漂。有一次演出結束,一位觀眾問她:“小姑娘,獨竹漂有什麼來由嗎?”楊柳回答:“奶奶的老師教給奶奶,奶奶再教給我。”觀眾又問:“那奶奶的老師又是誰教的呢?”楊柳一時答不上來。她這才發現自己練了那麼多年獨竹漂,對它的歷史卻並不了解。回到家后,她來到獨竹漂的發源地,訪問了奶奶的老師,還查閱了大量資料,才認識到獨竹漂不僅有著千年的歷史,還是一項國家級非遺,自己應該肩負起傳承非遺的責任。

如何才能更好地傳承獨竹漂?楊柳認為,僅靠單純的水面滑行表演很難讓人產生興趣,但如果加入現代人喜歡的舞蹈元素,不但能讓世人欣賞到它美的一面,也能讓傳統文化得到衍生與創新。因團隊內部意見不一致,2018年,楊柳決定“單飛”。單飛后的她,嘗試過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在冰面鑿出的水域上表演﹔遭遇過與突然躥出水面的水蛇面對面“同台”表演……面對種種難題,她不懼挑戰,逐漸趟出了一條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路。

2019年底,在朋友建議下,楊柳開始創作自己的第一個短視頻。“以前不懂傳播,以為想讓更多人關注獨竹漂就得做更多線下演出,但線下演出隻能讓特定區域的觀眾了解我們,就算跑再多地方,傳播也是有限的。”楊柳說。

短視頻讓楊柳與她的獨竹漂打破了地域邊界。幾年來,關注她的人不斷增長,目前已近百萬。有網友稱她是:“綠水青山,仙子畫中行。”有網友為她賦詩:“麗人竹上舞,竹行水中央。沿風敲水落,一竹載輕裳。”有網友為她點贊鼓勁:“文化傳承是一種信念,感謝有你這樣的人仍在堅守,加油!”

立志創新傳承非遺文化

竹子是陪伴楊柳17年的伙伴,也是她獨一無二的舞台。

如今,奶奶因傷病原因很難到現場看楊柳表演了,不過她還可以躺在床上看視頻,為楊柳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與高興。從奶奶手中接過傳承的接力棒,楊柳始終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堅持創新。在她看來,傳統文化的傳承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人們不感興趣的問題。

“我現在還年輕,有的是機會。可能今年不成功,明年不成功,但隻要在創新的這條道路上,我覺得總有一天我能做到。”楊柳說。

從過去的交通工具,到現在添加了舞蹈、融入了漢服、戲曲等元素的表演,獨竹漂在楊柳腳下正不斷迸發出新意,既拓展了獨竹漂的美,又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之美。

未來,楊柳想建立一個獨竹漂訓練基地,在那裡有一片安全、可供教學的水域,可以讓更多不同年齡的人體驗、學習獨竹漂,感受這項古老非遺的魅力。她還希望能把學習獨竹漂的人才聚合到一起,挖掘不同景區的文化資源,通過獨竹漂的形式進行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讓大家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

“尋夢非遺,竹上道人生。”在楊柳B站和抖音號的簡介上,寫著這麼一句話。與獨竹漂相依相伴的17年裡,楊柳經歷了悲歡離合,失敗成功,滿滿的都是她與竹子的故事。“回首過去,有當時努力的我,才有了如今的我。”在獨竹漂上找到自身價值的楊柳,繼續在傳承的路上追尋夢想,期待有一天能將獨竹漂發揚光大。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原刊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8月23日 第 07 版)

(責編:李永馨(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