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水清岸綠 退耕還林 企業轉型

貴州筑牢“兩江”生態屏障

汪志球、程 煥
2021年07月13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河長負責

聯防聯治

在貴州,凡是老百姓叫得出名字、有長流水的小河流,都能找到河長負責。作為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2017年以來,貴州以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為抓手,深入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堅決扛起了“兩江”上游的責任擔當。

目前,貴州全省4697條河流(湖、草海)、2407座小(2)型及以上水庫、17150座山塘,共設置22755名河湖長,建立了省市縣鄉河長會議、信息共享、工作督察、考核問責與激勵、驗收、信息報送六項制度。同時,貴州已與四川、重慶、雲南、廣西、湖南簽訂了聯動機制協議,實現與周邊省(市、區)跨境河湖聯防聯治全覆蓋。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貴州大地的生動實踐,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貴州大地的生動詮釋!”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李炳軍說。

退耕還林

鄉親致富

“開荒開到山尖尖,種糧種到天邊邊。”家住大方縣羊場鎮穿岩村,肖軍林對過去燒山墾田的場面記憶猶新。山上的樹被砍光后,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劇等問題接踵而來,肖軍林和老鄉們過上了“荒山禿嶺不長草,人窮糧少吃不飽”的苦日子。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重重大山既困住了發展出路,也帶來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在生活貧困與生態惡化雙重壓力下,貴州開始在荒山與石漠間尋找新的生機。

4畝土地退耕還林后,肖軍林開辦起了農家樂,憑著地道的豆干火鍋賺得盆滿缽滿,其他老鄉也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和林下種植養殖業等,紛紛走上了發家致富的路子。穿岩村實現了生態環境靚、農民腰包鼓的華麗轉變。

近年來,貴州積極探索植被恢復與生態重建、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開發、生態移民等綜合治理。特別在“十三五”時期,貴州大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重點防護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累計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造林76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5234平方公裡,防護林工程62.2萬畝,退耕還林和治理石漠化面積位居全國第一。到2020年底,全省林下經濟利用森林面積達到2023萬畝,林業產業實現總產值3378億元。

企業轉型

挑戰難題

依托豐富的磷礦資源,貴州成為全國重要的磷化工產業基地,以往磷化工行業產生的污染,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負擔。為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建設好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示范區,貴州堅決向磷石膏的綜合利用這一世界難題發起挑戰,於2018年率先實施“以渣定產”政策,將磷化工企業消納磷石膏情況與磷酸等產品生產量挂鉤。

“倒逼企業走上綠色轉型和綜合利用之路,我們正不斷致力於探索解決磷石膏利用難題。”貴州磷化集團董事長何光亮介紹,經過3年的努力攻堅,企業於2020年首次實現渣的產銷平衡,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已覆蓋建材、化工、井下填充及農業等領域。從工業廢渣到綠色建材,貴州另辟蹊徑,破解了磷石膏利用處置的世界難題,打造出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的“貴州樣本”。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3日 第 16 版)

(責編:李永馨(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