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書寫高質量發展“綠色答卷”
黔南龍裡金燦燦的刺梨正是採摘季。資料圖片
曾經被稱為“納污溝”的仁懷市五馬河恢復了水清岸綠。母應強攝
7月12日至13日,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舉辦。今年論壇的主題為“低碳轉型 綠色發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國內外專家、國際組織和知名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話生態文明、共謀綠色發展。
作為全國首批、西部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多年來,貴州廣大干部群眾堅持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努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綠色”已成為貴州重要的競爭力,是貴州發展最亮麗底色。
森林覆蓋率61.51%,主要河流出境斷面優良率100%,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99%,綠色經濟佔GDP比重42%……黨的十八大以來,一份份亮眼的“綠色成績單”,讓貴州廣大干部群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心更足。
作為全國首批、西部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著力構建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將生態文明思想貫穿生產生活各個方面,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今天的貴州,‘山地公園省’成為近悅遠來的宜居家園、旅游樂園、鄉愁故園。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圍繞‘四新’抓‘四化’,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諶貽琴說。
轉變發展思路
守好“綠色家底”
走進仁懷市茅台鎮一座釀酒車間,熱氣蒸騰,醬香扑鼻,工人們正忙著翻拌、加曲、堆積、上甑……與大多數酒廠不同的是,在烤酒環節,這家用的是“電釀酒”。
“過去,燃煤燒水需要一個多小時,烤完酒后,廢水要經過處理才能排放,同時由於溫度不穩定,酒的品質也不好把握。”酒廠負責人賴弟強介紹,“電釀酒”就是改用電鍋爐,將水迅速加熱,使其成為水蒸氣,再經過管道輸送到酒甑進行烤酒,整個過程隻需10分鐘,而且幾乎不產生廢水,減少了污染,降低了生產成本。
與此同時,經過反復嘗試發現,因電鍋爐內氣壓穩定可控,不僅保証生產安全,也使酒的質量相對穩定。
“綠色、環保將是白酒產業的發展趨勢,將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施行‘煤改電’,使用‘電釀酒。’”遵義市生態環境局仁懷分局副局長王耀表示,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對白酒產業而言,就要轉變發展思路,走綠色發展之路。隻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理念,才能在實現發展的同時,守好綠水青山這個“綠色家底”。
南方電網遵義仁懷供電局黨委書記趙慶介紹,截至目前,仁懷市已有18家酒企完成“煤改電”項目,另有71家正在進行,預計全面實施后每年將節約15萬余噸標准煤,節約環境治理成本將超過1.2億元。
近年來,貴州響亮地喊出“多彩貴州拒絕污染”的口號,堅持“標本兼治,精准施治”思路,持續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下功夫。以紅楓湖為例,作為貴陽市的主要飲用水源地,曾經一度因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直排,水產養殖等因素,導致水體遭受污染。后來通過成立生態保護法庭、污染治理等手段,紅楓湖的整體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局部水域水質已達到Ⅱ類。
提升發展質量
留下“生態銀行”
“老板,菜好了沒?”在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趙玉學經營的農家樂裡,每天要接待好幾撥游客。
“來了!來了!”端著熱氣騰騰的菜,趙玉學一路小跑吆喝著。
化屋村地處烏江上游,六沖河畔,植被翠綠,風景如畫。“我們堅持保護生態、綠色發展的初衷,主打鄉村生態旅游,以此帶動黃粑、苗繡等特色產業,奮力實現鄉村振興。”村支書張玉芝介紹。
僅今年上半年,化屋村累計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00多萬元。隨著旅游產業鏈延伸,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在化屋青山秀水間徐徐展開。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裡縣谷腳鎮茶香村,成片的刺梨挂滿枝頭,還有不到一個月,即將成熟上市。
“種刺梨的路走對了,這裡很多是石旮旯地,以前隻能種苞谷,忙活一年,到頭來隻夠口糧。”村民李明權告訴記者,那時候最怕下雨,因為土層薄,苞谷很容易倒一片,淌下來的全是泥水,現在種刺梨,情況明顯變了,“不但保持水土,還能賣鮮果,做深加工,一年能掙十幾萬元。”
黔南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地貌,這裡山連著山,石壓著石,94%的國土面積屬石漠化片區,農業生產條件先天不足。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銀行”,迫在眉睫。
近年來,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政策舉措支持下,當地加強重點生態區域管理,劃定生態紅線管控區域,長江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林業生態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
“退耕還林啟動后,黔南大力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和宜林荒山造林,因地制宜發展茶葉、刺梨、特色經果林等產業。黔南的‘人工種植刺梨’,為貴州石漠化治理提供參考,成為山區老百姓‘點綠成金’的經典案例。”黔南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心主任田華林表示,目前全州刺梨種植面積61.7萬畝,涉及農戶9.1萬戶29.64萬人,並建成貴定、龍裡兩個刺梨聚集加工產業園區,形成了產業鏈。
依托良好生態環境,貴州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連續5年時間,貴州綠色經濟增長速度領跑全國﹔連續40個季度,貴州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三。
培育綠色文化
共享綠色生活
周末,貴陽市民林泉帶著孩子,到烏當區偏坡布依族鄉游玩一番。他背著大包,隨手提著一個空袋子,格外顯眼。“給孩子帶了不少零食,怕他吃完亂扔,才想了這個辦法。再說這個地方滿眼翠綠,一步一景,更得好好保護。”
近年來,貴州堅持以生態文明為引領,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設立“貴州生態日”、開展巡河巡林等活動,培育綠色文化。
“這是紅豆杉,這是珙桐,都是國家保護植物,咱們不能掉鏈子!”在銅仁市印江縣嶺峰村,村干部將村民聚在一起,宣講法規,動員保護山林,村民代方會主動響應,“過去是挖窯、伐木、燒炭,隻夠填飽肚子,現在是封窯、護林、保山,搞林下經濟,反倒嘗了甜頭!”
經過長期堅持,光禿禿的山嶺如今郁郁蔥蔥,每年還吸引不少游客。村民們也漸漸意識到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性,不少人自覺加入護林隊伍。
而在畢節市大方縣興隆鄉,上百名護林員、護河員帶頭和制定村規民約,引導群眾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育相互監督、自我教育、自發愛護環境的生態文明理念。
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試先行,持續探索,如今綠色發展已融入干部群眾的具體行動,化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貴州正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3日 第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