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方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任務艱巨的現狀,在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關心下,2005年12月引進恆大集團對大方縣實行整縣幫扶。其中,在易地搬遷扶貧工作中,恆大集團與大方縣委政府因地制宜修建的奢香古鎮,成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生動案例。
融入文化因地制宜建古鎮
大方縣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交通閉塞,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的群眾過著“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艱苦生活,易地移民搬遷成為脫貧措施中的一項重點工作。恆大集團和大方縣堅持節約集約使用土地的原則,選擇了原順德街道辦事處白石村一片荒無人煙的山丘,這片山丘的正中位置是一個巨大的積水窪地,被當地人稱作“麻窩”。正是在這樣一片外行人看不上的地方,被恆大集團用兩年時間修建出了奢香古鎮,位於正中位置的“麻窩”如今被修建成了“全國唯一城中花海梯田”。
修建好的奢香古鎮佔地1500余畝,充分融入大方縣歷史文化及奢香古彝文化,各種設施配套完善,是集移民安置、旅游觀光和商業服務於一體的項目。分為南區(奢香印記)、北區(古鎮遺風)和中區(都市禪心)三大主題商業街區,配有八大主題文化廣場、十大藝術塔樓,充分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彝族文化,從南至北由旅游步道和觀光車道緊密環接約2.3公裡,景色迷人、四季飄香。古鎮建筑面積約48.9萬平方米,其中易地扶貧搬遷27.6萬平方米,安置貧困戶2880戶12507人﹔商業部分6.3萬平方米,涵蓋商鋪、客棧、活動中心、博物館等設施﹔公共建設部分15萬平方米,涉及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技術學院、醫院、敬老院和兒童福利院等,同時,組建了九驛街道辦事處,文化中心、文化書屋、全民健身廣場、就業創業服務中心、道德講堂、法律援助中心等社區文化設施全面覆蓋。
整合資源保障群眾樂搬遷
奢香古鎮建好后,如何讓群眾願意搬進來,搬進來以后能否住得下?奢香古鎮在選址上充分整合了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配套建設學校、醫院,讓每一戶搬遷入住家庭的子女在家門口就能入學,在家門口就能就醫。
為了增加群眾經濟收入,奢香古鎮在配置商業街和旅游觀光區的基礎上,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旅游業,同時與周邊企業聯手,讓所有搬遷入住的貧困勞動力都有固定工作和穩定收入。
為了更好地實現就業,奢香古鎮社區專門成立了就業服務中心,對搬遷群眾開展技能培訓。目前,集中開展技能培訓158期,培訓搬遷群眾4056人次﹔統籌整合各級各部門力量,創新開發護路、護林、護河、護賽、治安巡防等扶貧公益崗位,解決就地就業1100余人﹔依托縣勞務總公司和25個鄉鎮勞務分公司,向福建、廣州、浙江等地輸出3500余名技能人才,已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7000余人,基本實現有勞動力的搬遷戶“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
截至目前,大方縣奢香古鎮和50個恆大幸福新村已安置群眾4878戶,20910人世代居住在大山深處的老百姓搬出了大山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夯實載體以文促旅助脫貧
為了讓文化產業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大方縣以奢香古鎮為主要活動場所,舉辦了一系列文藝活動,讓根脈相連、枝繁葉茂的水西文化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得到深度融合,傳承弘揚好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水西古彝文化。文藝活動中舉辦彝人歡歌派對、古彝劇幕彝族山歌、雜技表演、走秀等節目,還有名家論道、古樂表演、書法演繹、畫作展覽、攝影創作、原創歌曲演出等活動,為全縣人民奉獻出一台台精彩的視聽盛宴。
為了滿足搬遷入住的貧困群眾精神上的需求,奢香古鎮所在的九驛街道辦事處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助推文化事業的發展。自奢香古鎮建成以來,每年在春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彝族祭水節、火把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及周末、勞動節、國慶節等法定節假日期間,舉辦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在豐富搬遷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大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搬遷入住的貧困群眾重新融入一個社區,組建成一個和諧幸福的大家庭。
通過舉辦各式各樣活動的同時,也促進了旅游業、商業和手工業等的發展,如今,奢香古鎮商業一條街的各種手工藝品、民族文化飾品、美食特產等一應俱全,已於2018年12月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 級景區,每年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旅游觀光。(大方縣委宣傳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