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日記,一個村子,一場戰“疫”,一份感動!【2】

2020年02月26日14:18  
 
對過往司乘人員測體溫。瓮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對過往司乘人員測體溫。瓮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0年,注定是終生難忘的一年。一場疫情,讓我們有了太多的感悟。瓮安縣玉山鎮中火村村委會計生主任柳應敏的日記本裡,記錄了一個村子面對疫情時的種種故事。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得以知道,每一份平安的背后,都有令人感動的付出!愛上瓮安,最開始,是因為一個人,而現在,是因為一群人!

風雪夜的堅守

1月24日,大年三十,突降大雪,溫度零下1度,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了守護全村3000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天我們又在村裡摸排了一天的外省返鄉人士情況表。今年的大年三十,過得還真是令人難忘!

夜晚十點, 看著下了幾個小時的大雪, 大家心裡實在放不下,支書主任張勇和村委會副主任王雪飛打算親自去位於中火村角旁組的蔬菜大棚看看。那可是2019年在廣州海珠區的幫扶下建立起來的 村集體經濟 ,必須得維護好!

凌晨1點過,他們還沒回來。我焦急萬分,趕忙打個電話問情況。

“還好來了,大雪已經厚得讓大棚難以支撐 。”電話裡,張支書的聲音顯得有些發抖,肯定是冷到了。

“這是我們才搭建好的大棚,是我們的老底啊,千萬不要被雪給壓垮了。” 張支書透露出擔心。

38個大棚, 他們2、3個人搞,一個大棚、一個大棚的除雪。弄完已經是凌晨2點。

還好昨晚沒“偷懶”

1月25日,正月初一,還是冷!

早上,張支書剛走進辦公室,就接到了電話,蔬菜大棚管理員說大棚快被大雪壓垮了。大家想想都后怕,還好昨晚風雪夜去除了一次雪,保住了村集體資產。大家立刻又組織人前往大棚除雪。

保電

1月25日,由於下了一夜的雪,一些地方被雪壓斷的樹枝搭在了電線上,造成了多處電路被毀,好幾個村民組也因此停了電。在村委會辦公室,剛為大棚除完雪回來的幾個人搓著手圍坐在了電爐旁。

“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昨天夜裡,我們才挨家挨戶的通知村民不要出門,不要扎堆,不要聚會。現在停電了,這些村民在家裡如何坐得住。”支部書記張勇擔心的給我們說著,還沒等身子暖和,他又開始聯系起了供電所人員。並自行組織村民組長檢查停電的幾個村民組線路。

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好不容易把電接通已經快中午1點了。回到辦公室,剛准備休息一會兒回家吃飯。但看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各種數據,大家心裡都很是不安,很是擔心,因為經過排查,中火村外來返鄉人員並不少。簡單的吃了桶泡面,張支書又帶著大家奔赴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宣傳工作中。

“改車”

2月2日,大年初九,下著小雨

由於物資設備的局限,村裡面僅有的一輛宣傳車還是由駐村第一書記猶昌春的車改裝而成,且一個村民組一天隻能宣傳一次。

早上,張支書帶來了家裡的“老古董”,一個廢舊的擴音器,用一根廢舊電線裝在了自己的車上。還找來了村裡面的修理師傅。由於設備老化,大家使盡了渾身解數才讓這個擴音器叫起來,中火村又多了一輛“宣傳車”。自此,兩輛車每天循環的在中火村的十個村民組跑著,竄著,一遍一遍的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政策和預防知識傳到群眾心裡。

化身“代購員”

2月7日,大年十四,陰天

疫情發生的第十五天,很多群眾家裡已經出現了物資不足,加之縣級班線已停運,群眾要想上街採購物資極其困難。村委會原本是准備建一個微信群在群裡統計群眾所缺物資,但村裡面的很多老人用的還是老年機,根本不會用微信。

早上,張支書來到辦公室,將我們村委會的幾個人叫到了一起,當然,猶書記也來了。

“經過昨晚與張支書商量,我們准備在村委會組建一支疫情防控戰斗車隊,為群眾採購物資,確保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大家有什麼意見沒有?”駐村第一書記猶昌春給我們說道。

“組建車隊是為了阻斷疫情的輸入與擴散,讓群眾少出門,不亂竄。我作為中火的支部書記,應當率先垂范,沖鋒在前,也給我們中火的黨員干部做個榜樣,我也建議我們村委會有車的幾個干部主動參與進來。”猶書記剛說完,張支書第一個報名參與了車隊。

“算我一個!”

“也算我一個!”

看著村裡面有車的同志一個個踴躍的報名,我心裡有幾分的失落,我也想參與到這場戰斗中去。

“小柳,你在辦公室把資料做好,也是為疫情防控工作作貢獻。”似是看透我心思一樣,支部書記張支書安慰我道。

上午10點,村裡面的幾個車加上幾名自願報名的黨員群眾,一支八輛車的車隊就這樣組成了,他們在車上貼上了標識,而我在旁邊默默的摸出了手機,雖然不能參與進去,也要留下他們美麗的身影。

愛干苦力活的領導

2月8日,大年十五 小雨

今天是元宵節,早上,車隊的幾名隊員坐在辦公室裡清理著昨天統計的群眾所需物資,並進行分類。之前一直覺得為群眾採購物資是件輕鬆的事情,但看著購物單上的東西,似乎也沒有這麼容易,每一家要的東西不一樣,牌子也不一樣,比如說:豬飼料,有的要的是雙胞胎牌子,有的要的是富源牌子。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將採購清單分清楚。

看著桌子上的幾張單子,張支書首先拿了一張特別的單子。

“猶書記細心點,去買那些小東西,我和王雪飛有個小貨車,我們去稱煤。”看著張支書率先“搶到”的單子,猶書記無奈的搖搖頭,因為張支書們接到的任務是為角旁組、木姜林組、爛田溝組的7戶人購買1400斤煤,一鏟一鏟稱,一袋一袋扛,這是個苦力活。

“柳姐,你和我去,我們買齊了去幫他們鏟煤。”犟不過張支書的猶書記帶著我去街上一家一家的買物資去了。

中午十二點,我們買好了群眾所需的基本生活物資,來到玉山街上售煤的地方,兩個身影還在一袋一袋的裝著煤,他們身上已經臟得無法形容。

我們的日子,必須越過越紅火

2月12日,天氣,晴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立春了,天氣逐漸回暖,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時節。脫貧攻堅工作開展至今,村民們的生活都有了起色,絕不能因為這場疫情,讓村民們鼓起來的腰包又落空。昨天夜裡,駐村第一書記猶昌春和張支書在辦公室一直商量到了深夜。

早上,猶書記早早的來到了村委會辦公室,帶上體溫槍,叫上我一同來到了角旁組的烤煙育苗大棚。大棚外,張支書早已經到達,正在部署著疫情防控及烤煙育苗工作,原來他昨天夜裡就已經將口罩發給了務工人員。

大棚外,5個工人戴著口罩,正排著隊,等待著測量體溫,消毒進入大棚,猶書記趕緊下車,將測溫槍遞給了管理員。

在大棚門口,張支書正在給管理人員交待:“我們的每一個人進入大棚之前,必須測量體溫,並如實的登記,在大棚內,要隨時監督大家戴好口罩,不要扎堆,分散作業。”

他站在管理員旁邊,認真看著測量員測溫槍上的數字,待最后一個人進入大棚后,方才進入大棚,大聲的交待了幾句,才跟我們一道離開,前往銀杏種植基地。

約莫過了20分鐘,在中火村卜水組銀杏種植基地上,十幾個人分散開來,正在進行銀杏種植作業,張支書來到土坎上,讓大家放下手中的工具,又細心的交待了起來。

“我們的日子,必須越過越紅火,不能因為任何困難而倒退。”張支書說的話,總是那麼鼓舞斗志。

就這樣,這位42歲的男人,似不知疲憊一般,一直來回於烤煙育苗大棚與銀杏種植基地之間,隨時隨地的監督著工人們的疫情防控措施。在他的監督帶領下,中火村搶抓時節,順利完成了330畝銀杏、200畝頭花蓼、430畝烤煙、300畝辣椒等產業的育苗工作,他也成為了玉山鎮中火村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萬金油”。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堅信,經過疫情的洗禮,村子裡還會發生更加精彩的幸福的故事……(瓮安縣委宣傳部)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