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仕學的老家在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麻料村,這個坐落於群山環抱的小村寨,銀飾加工已有600多年歷史,素有“銀匠村”之稱。由於手工鍛造受到機械化生產的沖擊,銀匠紛紛外出謀生,銀匠村逐漸不見了銀匠……【詳情】
貴陽市青岩鎮龍井村一套木質民房裡,張婷婷正忙碌著。房間裡的工作台上鋪著白色的枕套,枕套上面壓著印花刻板。張婷婷左手壓著刻板,右手中沾著豆面的刮板沿著刻板用力的刮下,淡黃色的豆面便印在了白色的枕套上……【詳情】
上午十點,貴州黔西縣杜鵑街道一處1400多平的兩層小樓裡,李德華和他的38個工人們正分別加工葫蘆。戴著口罩的李德華在工作台前很專注,葫蘆在他左手中不斷微調著方向,高速旋轉的鑽頭在右手操控下小心的削掉多余的地方,既不能削透,又不能太厚,這很需要耐心……【詳情】
春節過后,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的扶貧車間又忙碌了起來,蠟染傳承人彭藝與扶貧車間的蠟染師楊明興忙著作蠟畫、調配染料,制作蠟染作品。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扶貧車間開設的蠟染間,將苗族刺繡與蠟染相結合……【詳情】
將新鮮的藍靛草搗爛成泥,以土鹼、燒酒、石灰等作輔料,經水浸泡出藍靛汁,即可把紡織好的白色侗布染成月白、月藍、藍、淺灰、深灰、青等不同顏色。這是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流傳了上千年的藍靛靛染技藝……【詳情】
王方周,“80后”,貴州省丹寨縣排調鎮排聳村人。他曾在外打工,后回鄉開辦蠟染制作坊、體驗館,在傳承非遺工藝的同時,積極開展研學游。如今,他一年接待研學游客約6000人次,收入超過30萬元……【詳情】
“先將竹子削成片,裹上厚厚幾層燈草,用棬油或石蠟層層澆鑄,做成蠟燭。再用模具把石蠟或棬油鑄成花朵,將花朵粘貼在蠟燭身上,一支花燭就做好了。”在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安化古街,至今還傳承著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花燭,劉貴賢就是花燭制作人的代表……【詳情】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萬達小鎮舉辦“苗族祭尤節”非遺匠人技藝大賽。來自各村寨的60余名苗族婦女齊聚一堂,參加苗族刺繡、苗族蠟染繪畫比賽,以比賽的形式交流傳統手工技藝,促進非物質文化傳承。比賽吸引了眾多游客到現場觀賞……【詳情】
今年75歲的苗族老人吳明章,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泉街道的一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也是一位對烙畫藝術情有獨鐘的老木匠,多年來,他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和自然山水為主要題材的烙畫作品,在當地深受好評和喜愛……【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