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从“磷都”到新能源电池材料高地的奋进华章
初冬的开阳经开区,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厂房内,机器轰鸣奏响转型的乐章;生产线上,流动着新能源材料的“新希望”;建设工地里塔吊林立,工程车辆穿梭如织,正勾勒出产业升级的“新图景”。这里,正上演着一场从传统“磷都”向新能源电池材料高地的深刻蜕变。
在贵州安达科技的生产车间里,各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工人们正为新能源电池材料的订单忙碌着。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企业,最初主要生产黄磷、磷酸等传统磷化工产品,如今已发展成为集新能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电芯及电池系统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实现了从单一的磷酸铁,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乃至电芯及电池系统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安达科技的转型之路,正是开阳工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工业园区。
开阳,因“磷”而兴。这座素有“中国绿色磷都”美誉的城市,累计探明的磷矿资源储藏总量达19亿吨,是全国著名的三大磷矿基地之一。“十四五”时期以来,开阳县全面落实“富矿精开”战略,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在立足传统磷化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阳已构建起完善的磷化工产业上游体系。从磷矿开采到黄磷、硫酸、磷酸等基础化工原料的生产,再到磷铵、净化磷酸、工业一铵等精深加工,开阳形成了年产磷矿石1050万吨、黄磷15万吨、磷铵335万吨的产业规模,为全县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与此同时,开阳正将磷化工产业的根基延伸至新能源领域。依托现有基础磷化工产业产能,全县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成功集聚了中伟、邦盛、安达、胜威等一批领军行业的磷系正极材料生产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开阳已形成年产磷酸铁锂20万吨、磷酸铁45万吨、六氟磷酸锂1万吨的产能规模,实现了从传统磷化工向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成功跨越。

贵州安达科技的生产车间。
这一转型的背后,是开阳县围绕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和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产业定位,始终坚持“工业立县”战略,确立了以发展基础化工、精细磷氟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为重点的现代化工产业发展方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的结果。
“十四五”时期以来,开阳工业发展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一串串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增长动能转换的生动写照。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154.2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8.14亿元,预计2025年达345亿元,年均增速22.28%。更值得一提的是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21年的40.3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03.02亿元,预计2025年实现143亿元,年均增速达37.2%,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三年增速超过20%。

磷酸铁锂产品。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反映了量的增长,更体现了质的提升。工业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规上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20年的32.5%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68%,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日益凸显,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正是开阳从资源依赖走向创新驱动、从单一磷化工迈向新能源全产业链转型之路的最佳见证。
征程万里风正劲!展望未来,开阳县将坚定不移深化“富矿精开”,聚焦“四精”路径,奋力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排头兵”,继续在这片充满“硒”望的热土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图/文 陈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