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普定县猛架村:人居蝶变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红色沃土焕新颜

2025年10月31日16:43 |
小字号

在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的群山环抱中,引子渡湖畔的猛架村如一颗温润明珠,镶嵌在普定、平坝、织金三县交界之地。在这片5.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共1779位少数民族村民和汉族村民,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和谐格局。从脱贫攻坚时期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到乡村振兴阶段的人居环境蝶变,猛架村以红色精神为笔,以生态资源为墨,在新时代写下了“宜居宜游”的乡村新篇。

红色记忆铸魂:从“英雄壮歌”到“精神坐标”

猛架村的土地上,镌刻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过往。1950年的猛架杨家寨突围战,成为村庄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据记载,彼时四区区委书记梁兴福、武工队长权会祥等9名武工队员,为开展征粮剿匪工作进驻杨家寨,暂居地主潘发玉家石墙厢房。不料潘发玉、潘宜琦等人暗通匪首胡棉刚、吴应祥,以“生活不便”为由诱使武工队转移至木板正房。5日凌晨2时,土匪凭借有利地形发起突袭,激战至拂晓,权会祥带领黄少昌等3人突围时壮烈牺牲。上午8时,土匪砸开屋后板壁强攻,梁兴福等5人奋勇抵抗,最终全部殉国。藏于水缸的最后1名武工队员,也因地主婆告发,被返回的土匪杀害并投河。9名烈士用生命践行了使命,他们的事迹成为猛架村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如今,这段历史不仅是村庄的集体记忆,更成为激励村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勇前行的精神坐标。

图为杨家寨突围战遗址。

图为杨家寨突围战遗址。

人居环境提质:从“旧村落”到“美家园”

曾经的猛架村,受限于地理位置与发展条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村容环境杂乱等问题。脱贫攻坚以来,村党组织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为核心,带领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老旧村落焕发新颜。

图为平讼摩崖。

图为平讼摩崖。

基础设施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石”。村“两委”牵头争取项目资金,完成全村通组路硬化工程,昔日“晴天起尘、雨天泥泞”的土路,如今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道,串联起7个村民小组的家家户户。实施安全饮水改造,铺设管网延伸至每一户村民家中,让村民告别“挑水喝”“等水喝”的历史,用上了稳定、安全的自来水。

图为溶洞奇观。

图为溶洞奇观。

环境整治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猛架村以宜居乡村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专项行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拆除废弃的破旧房屋与圈舍,改造村民家中的卫生厕所与厨房。安排专人定期清运垃圾、处理污水,杜绝“垃圾乱堆、污水乱排”的现象。如今走进猛架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村在林中、人在画里”的宜居生活成为现实。

朴树。

朴树。

生态资源赋能:从“藏深山”到“引客来”

猛架村的魅力,不仅源于人居环境的蝶变,更在于其得天独厚、种类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神奇溶洞、秀美河谷、千年古树与摩崖石刻相映成趣,这些曾“藏于深山人未识”的宝藏,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被唤醒,成为吸引游客、带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引子渡湖畔的杨家寨河谷,是猛架村生态风光的“核心名片”。这里河岸线平缓,两岸青山环绕,湖水清澈见底,岸边生长着大片平整的草地,每到节假日,周边市县的游客纷纷驱车前来,在草地上搭起帐篷、支起烤架,或在湖边悠闲垂钓,或沿着栈道漫步赏景,杨家寨河谷成为附近游客假期休闲好去处。

村内的千年古树与摩崖石刻,更是生态与历史交融的“活化石”。杨家寨二组的朴树与猛架村四组的翅荚香槐,树干粗壮需数人合抱,枝繁叶茂如撑开的巨伞,历经岁月沧桑仍生机盎然。201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朝万历四十一年“摩崖石刻”,是普定县境内迄今发现最早关于司法诉讼方面记录的摩崖石刻,镌刻着百年前的司法故事,述说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吸引不少专家学者前来观摩。

如今的猛架村,既有整洁宜居的“颜值”,又有红色铸魂、生态赋能的“内涵”。这片承载着英雄记忆与千年底蕴的土地,正以蓬勃的生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未来,猛架村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发挥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让“三县交界明珠”的光芒更加耀眼,让村民的幸福生活节节攀升。(文/图 陈庆彬)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