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过吨粮”
近日,由贵州大学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与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联合实施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测产验收现场会在榕江县古州镇举行。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刘宏斌研究员,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熊玉唐研究员,贵州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曾涛研究员,贵州省水稻研究所江学海研究员,黔东南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胜海高级农艺师,榕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龙盛斌高级农艺师组成专家组,对头季已实产验收的两块再生稻田进行现场收割测产。
结果显示:平均亩产为391.6公斤,加上8月23日头季实收产量682.9公斤/亩,“头季+再生季”亩产稻谷共1074.5公斤;再生季最高亩产突破400公斤,两季最高亩产达1122.2公斤。这表明贵州省再生稻栽培技术示范区实现了“一种两收过吨粮”。

专家组对再生稻再生季进行测产验收。贵州大学供图
再生稻是指头季水稻收获后,采取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使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进而再收获一季水稻(再生季)的种植模式,该模式是温光资源种植一季水稻有余而两季不足地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据悉,早在20世纪60年代,贵州省已有再生稻种植,全省适宜种植再生稻的面积接近200万亩。农业农村部在2022年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再生稻,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把贵州省纳入大力发展再生稻的重要省份之一,并指出到2030年贵州省再生稻面积要发展到100万亩。

郑常副教授(右四)向专家组汇报技术示范情况。贵州大学供图
立足上述背景,贵州大学赵全志教授领衔团队成员,于2022年开始在贵州榕江、从江、兴义、册亨等县(市)开展技术攻关,就再生稻模式涉及的品种选择、水分管理、肥料施用、收获时间、留桩高度、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进行试验探究,并联合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术集成和示范。力争为贵州省适宜区域水稻生产“单改双”以及水稻产能提升提供技术储备。

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田再生季长势。贵州大学供图
刘宏斌研究员认为,该技术在贵州省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推广首席专家熊玉唐研究员,以及贵州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曾涛研究员也纷纷表示,再生稻“吨粮田”技术为全省水稻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
近年来,贵州大学依托贵州大学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获批立项建设了贵州省粮油作物优质高效增产全省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黔东南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从江梯田湿地生态系统贵州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针对贵州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理论和技术开展研究。此次黔东南州再生稻两季周年目标超吨粮的成功示范,为贵州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温光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江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