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守好水利命脉 润泽千万粮田

——贵州水利系统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工作侧记

2025年09月23日14:14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稻,人之根本;水,稻之命脉。考古证明,黔地自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其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基本一致,至今约有4000年历史。为此,先民为开田种稻,修建了水车、沟渠等设施引水灌溉,同时注重水源及设施管护,形成“水—稻—人”相互滋养、循环共生的良性关系。

即便如此,稻田的命运依然摆脱不了自然之变。据贵州史料记载,自明清至民国时期,发生大旱灾158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大旱灾8次。这些灾害深刻反映了贵州“工程性缺水”与气候波动叠加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贵州水利系统牢记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粮食安全保障,在深入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中围绕“工程性缺水”难题,加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逐步实现了水源从水库山塘到田间地头、从大水漫灌到节水灌溉、从“望天水”到“自来水”的重大转变,牢牢守住了贵州食粮生产的命脉。

金秋贵州,万亩稻田翻金浪,再现新图景;五谷丰登,群众田间把歌唱,乡村正振兴。

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杨良强 摄.jpg

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杨良强摄

近日,遵义绥阳、铜仁松桃、黔东南凯里等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第8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割水稻、抓田鱼、走T台,上演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丰收盛宴,处处展现新阶段水利现代化保障农业现代化的新风采。

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十四五”以来,贵州建成马岭、黄家湾、青山冲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基本破解了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如今的贵州,高原变平湖、水网互连通正在成为现实,全省农田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同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工程建设——管长远,激发农民新干劲

初秋,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红星社区近500亩水稻进入成熟期,沉甸甸的稻穗迎来收割季节。作为该县蜜蜂中型灌区涉及的5个二级灌区之一,这将是龙滩口引水灌区建成后的首次秋收。

黔南州都匀市匀东镇坝固社区群众在丰收稻谷。潘希来 摄.JPG

黔南州都匀市匀东镇坝固社区群众在丰收稻谷。潘希来摄

村民张学凯绕着自家近3亩的稻田,仔细查看稻谷长势,挽起一股稻穗放在手掌心上,满意地说:“今年来水正常,谷子长得好,一串串都长满了,圆鼓鼓的。”

混凝土渠道取代了损坏的土渠,稳定的水流被引进村,放眼望去,沟渠沿着稻田蜿蜒穿梭,将1.1公里外的龙滩口泉水引入田间地头。

“以前是土沟,渗水严重,水还没流到田头就没了。”张学凯感慨地说,现在沟渠都跟着田走,随时可以取水用。今年打算收了稻谷,马上养鱼,拓展产业。

群众在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镇贯洞村收割稻谷。梁辉波 摄

群众在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镇贯洞村收割稻谷。梁辉波摄

据了解,镇宁自治县蜜蜂中型灌区新建输水管网、渠道,配套各类闸阀井、控制闸门等设备,新增恢复、改善灌面1.95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88提高到0.6,预计平均每亩增产粮食183公斤。

农业丰产离不开水利保障,而灌区建设则是补齐山区灌排工程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农业高效产出的重要路径。2024年,在国债资金支持下,安顺市完成6个中型灌区项目建设,新增恢复、改善13.44万亩耕地灌溉。

“十四五”以来,全省共实施灌区项目170个,新建、改造和恢复灌面424.8万亩。截至2024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866.19万亩,有效灌溉率接近40%,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03,全年农业用水60余亿立方米。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的关键举措,其在盘活老旧水库资源、恢复和提升农田灌溉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无人机飞越石板滩水库时,看到水库清澈湛蓝,下游千亩稻田一片金黄,田间响起了收割、谈笑的声音,恰似一幅秋日丰收图。

村民在安顺市平坝区平坝十字中型灌区田间查看来水情况。潘希来 摄.JPG

村民在安顺市平坝区平坝十字中型灌区田间查看来水情况。潘希来摄

这座曾经历四十多年风雨兴衰,解决当地几代人吃饭问题的水库,在今年3月又迎来了新的风采,成为龙里县洗马镇哪嗙社区群众最大的一件喜事。

石板滩水库是一座供水兼灌溉的综合性水库,位于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哪嗙社区石板滩村,是周边乡镇重要供水水源。工程始建于1975年,1979年下闸蓄水。期间大坝历经了两次除险加固,2023年8月被评估为病险水库。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水库曾是龙里最大的一座水库,滋养了我们长大。”哪嗙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罗有志坦言,当它兴盛时是大家的宝,但当它渗漏时又成了大家的患。

龙里县水务局高级工程师王建超介绍,为保障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局申报国债项目资金,于2024年2月启动除险加固建设,于今年3月下闸蓄水,总库容为350万立方米,年灌溉供水量达67万立方米。

“看到水库又发挥了作用,我们群众非常高兴。今年它很好地保障了我们3000余亩良田的灌溉,所以今年粮食丰收不用愁。”罗有志说。

“十四五”以来,通过系统性改造,全省累计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共306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5万余亩,恢复供水受益人口达115万余人,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河道治理——护良田,增添农村新颜值

河湖之美,在于善治,在于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㵲阳河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沅江左岸一级支流。该河流经黔东南州境内河长153千米,沿河世代百姓依水而居、因河而兴,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母亲河”。

马岭水利枢纽工程。徐浩摄

马岭水利枢纽工程。徐浩摄

位于黔东南州镇远县的蕉溪镇,是一座三面环水的美丽小镇。由于小镇沿河的民房建基面与农田高程部分偏低,加上蕉溪段淤积较严重,每年汛期只要㵲阳河涨水,就淹没了部分民房和田土,成为世代群众的“心头大患”。

舞阳河蕉溪镇段河道治理迫在眉睫。2023年11月,蕉溪镇段河道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治理河段总长3.73公里,建设休闲步道、护栏、绿化带等设施,进一步提高河段防洪减灾综合治理能力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据镇远县水务局局长周道军介绍,该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护等级为Ⅳ等,在人口及村寨比较集中的河段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在农田的河段设计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

“在去年和今年的几轮强降雨过程中,河道堤防建设发挥了关键保障作用,成功抵御了2024年‘6・29’特大洪水。”周道军感慨道,当时生态堤坝拦住了3米高的浪头,牢牢守住了6500余名群众和两岸460亩农田的安全。

秋日的坝王河,河水湛蓝如玉,河面波光粼粼,河岸稻谷金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幅醉人的金秋丰收图。

惠水县摆金镇清水苑村金黄的稻田与整治后的坝王河融为一体,美不胜收。潘希来 摄

惠水县摆金镇清水苑村金黄的稻田与整治后的坝王河融为一体,美不胜收。潘希来摄

据了解,坝王河发源于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田坎寨,河流全长175公里,在惠水县境内流域河长70.2公里,滋养着该县甲烈乡、摆金镇和羡塘镇近10万群众。

“春天的油菜花,秋天的稻谷黄,清澈的坝王河,这是摆金镇最美的时刻。”惠水县摆金镇宣传委员、统战委员冯盘艳自豪地说。

摆金镇距惠水县城25公里,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生态宜居的山水田园小镇。曾几何时,坝王河成为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同时也给清水苑、六寨等部分村庄和农田带来了洪涝风险。

“由于河道狭窄、河床抬升,每遇汛期,这里的农田都会遭殃。”清水苑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江告诉笔者,建设这道防洪堤岸就成了世代村民的心愿。

人民有所呼,政策有所应。2023年,惠水县坝王河清水苑村段、六寨段河道治理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2024年3月动工。今年年初,一项投资2900余万元的治理长度7.3公里、新建河堤13.3公里的民生工程顺利完工,成功抵御了今年汛期洪水来袭。

“这项河道治理工程今年就发挥了大作用,保护了村里1600名群众和2300亩良田不再受威胁,取得好收成。”冯盘艳信心满满地说,摆金镇将以坝王河为核心,正在计划依托工程效益、生态资源、交通优势及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十四五”以来,全省建成实施河道治理项目364个、长度2940.76公里,保护人口309.26万人、耕地122.79万亩,为各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老渠管护——传古韵,赋予农耕新魅力

贵州多山,山高水远,实现大面积灌区建设相对困难。因此,开展好山区老沟渠、古水利设施管护,是保障乡村粮食安全和弘扬水利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今年水稻长得好,又是一个丰收年。”许登望着即将丰收的稻谷,感到十分欣慰,没有让前辈们失望。

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水利灌溉系统“鱼嘴分流”设施及稻田。潘希来 摄.JPG

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水利灌溉系统“鱼嘴分流”设施及稻田。潘希来摄

许登曾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的一名大学生,2016年返乡创业的他通过选举,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立志要接好前辈的接力棒,把天渠管护好,在保障村民吃饭的同时,发展好乡村旅游。

20世纪50至70年代,生机人为解决吃饭问题,手持钢钎錾子,在百米绝壁上凿出10条总长130多公里的“绝壁天渠”,为此还牺牲了15人,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英雄生机”。60多年过去了,如今“绝壁天渠”仍是群众生产生活与农业灌溉的“生命线”。

为守护天渠畅通,许登联合生机镇水利站发动村民成立维护天渠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每月至少对天渠进行巡护2次,清理碎石、淤泥、落叶等,确保天渠细水长流,保障当地1.3万余亩农田灌溉。

有了稳定水源,当地又种植6万余亩水果,年产值达1.6亿元。2024年,借助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当地又投资2700万元对天渠的29条支系进行除险加固、渠系连通。

“守护天渠就是守护饭碗!”许登说,要让先辈的修渠成果持续滋养家乡,在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的同时,发挥“天渠精神”开展好党性教育和水情教育活动,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不仅是毕节的“绝壁天渠”,贵州还有许多古老的水利设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安顺鲍家屯水利工程就是其中之一。该工程已有600多年历史,如今仍有汩汩清水流淌不息,滋养着世代百姓。

“这里山美水美,稻田美,快来拍照!”游客张阿姨笑着招呼同伴,以水碾坊、水坝为背景,按下快门定格一幅幅水乡记忆。

位于惠水县好花红镇的小龙中型灌区迎来丰收季。潘希来 摄 (1).JPG

位于惠水县好花红镇的小龙中型灌区迎来丰收季。潘希来摄

据了解,鲍家屯水利工程修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鲍氏家谱》记载,鲍福宝是鲍家屯水利系统的创建者。大明洪武年间,他随朱元璋的“征南”来到今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为发展农业生产,便将皖南的治水技术带到当地,打造鲍家屯水利工程。

在一代代村民的管护下,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作用,为该村10个村民组610户2000多人的生活和2300亩农田生产提供了坚实水利保障。

“这些古水利设施是全村的宝贝,我们不仅要让它们成为粮食生产的保障,还要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名片。”鲍家屯村党支部书记鲍中任介绍,水利专家研究发现,该工程的原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似,称为“袖珍都江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遗产的重视,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关心下,村民加大对古水利工程的保护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2年鲍家屯村获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颁发‘水利遗产保护奖’。”鲍中任自信地说,村里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守护好这些名片,村民的腰包不用愁。

无论是唐代的遵义大水田堰,明代的安顺鲍家屯水利工程、石阡千工堰,还是近代的毕节“绝壁天渠”、遵义“大发渠”,这些承载着前人智慧的水利设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心管护下,它们不仅还发挥着灌溉的作用,而且还赋予传统农耕新的文化魅力。(冉军、李正兵、潘希来)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