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黔东南:森林入股点“碳”生“金”

2025年09月09日15:43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初秋的雷公山,青山如黛,层峦叠嶂,溪流潺潺。

9月4日清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的苗族护林员杨刚已踏上巡山之路。他脚蹬一双磨得锃亮的胶鞋,肩上挎着一个帆布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仔细巡查。每遇见一棵古树,他都会驻足察看,留意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

山路崎岖且湿滑,露水浸湿了他的衣衫,但他脚步依旧沉稳,目光始终专注地扫视着周围的一草一木。沿途的村民看到他,都会热情地与他打招呼,他总会笑着回应,顺便提醒大家注意森林防火,共同守护这片养育了世代苗家人的绿色家园。

“以前是‘砍树卖木头’,如今是‘种树卖空气’了!”杨刚感慨地说道,“以前只晓得砍树换钱,现在守着这片林子,空气都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碳汇林木.jpg

碳汇林木。

杨刚口中的“卖空气”指的是“司法碳汇”。

2022年7月,西江镇黄里村动员15户林农将177亩森林入股雷山县玖香茶叶加工厂,一亩森林碳汇折算50元为一股。按照协议,入股期限暂定5年,期满后可续约或退股。分红时间为半年小分一次、一年大分一次。

2023年10月18日,得益于东西部协作,在黄里村的踩鼓场上,在全村人的见证下,广东省一家企业代表与黄里村林农代表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并互换文本,达成全国首例“司法碳汇跨省协作”企业认购协议。同时,揭牌成立全国首个“‘司法碳汇跨省协作’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村民凭借森林碳汇获得了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从那天起,这片山林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回馈着山民。

在雷山县,这样的转变正在每个村寨悄然发生。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雷山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5%,全县102万亩林地每年固碳量超过50万吨。近年来,当地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曾经的“绿色宝藏”真正变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如何将漫山遍野的林木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碳汇产品,成为首要解决的课题。

黄里村航拍图.jpg

黄里村航拍图。

“我们创新采用了‘统管代营’模式。”雷山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杨秀启介绍,由县里统一管理碳汇资源,专业公司负责项目开发、监测和交易,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村集体和农户。其中70%直接分配给林农,20%用于生态修复,10%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

在黄里村,村民侯里贤领到了第一笔碳汇分红。“我家有10多亩林地,首次分红拿到850元。不用砍树就能有收益,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更让他开心的是,村里用碳汇基金修建了防火通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为了提升碳汇价值,雷山县还探索了“碳汇 +”多元路径。在方祥乡,2000亩毛竹林被开发为碳汇项目,预计每年可产生额外收益20万元;在丹江镇,林下种植的中药材、食用菌等生态产品获得碳标签认证,市场价格提高30%。

这些举措不仅让林农的钱包鼓了起来,更激发了大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如今,走进雷山县的村寨,随处可见村民自发参与植树造林、巡山护林的身影,曾经“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的旧观念已被“护山养山、绿色生金”的新思维所取代。

碳汇项目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生态观念的深刻变革。

法官向村民宣传“司法+碳汇”知识.jpg

法官向村民宣传“司法+碳汇”知识。

“过去盗伐林木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大家都争着当护林员。”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2023年全县盗伐案件同比下降72%,森林火灾发生率创历史新低。村民自发成立“护林队”,开展造林补植,全县森林质量持续提升。

在黄里村,为加强森林的防护和管理,村里专门组建了一支护林队伍。他们除了承担宣讲、巡山、管护的职责外,还要进行病虫害监测防治,还尝试通过开展古树名木认养,增强村民保护意识。

除此之外,村里还按照民族地区传统乡村治理方式,制定了3个60的奖惩机制,即若发现一起滥伐、失火等损毁情形,当事人要承担60公斤猪肉、60公斤米酒、60公斤大米的处罚;如因生产生活需要持证采伐林木,必须征询和告知对方;对采伐林地和自然灾害损毁林地,要及时补种补植。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28岁的杨晓娟大学毕业后回到方祥乡,创立了生态农产品电商平台。“我们销售的每一款产品都会标注碳足迹,消费者扫码便能看到减碳量。”她的团队去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带动了5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

如今,在黔东南,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农户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森林碳汇入股企业”分红仪式现场.jpg

“森林碳汇入股企业”分红仪式现场。

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单株碳汇、林业碳汇试点、碳票发行、司法碳汇助力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把“森林碳库”打造成为富民增收的钱库,助推生态优势转化,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州碳汇交易额已突破2000万元。

夕阳西下,杨刚结束了一天的巡护。站在山顶眺望,万亩林海在余晖中泛起金色的波浪。“这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传家宝’,现在更成了‘致富宝’。”他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山脚下,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些笑容,正是“两山”理念生动的诠释。(图/文 曹杨军、冯哲、魏丽萍)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