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江口双江:驻村两年守初心,情系槐枫促振兴

在贵州省江口县双江街道槐枫社区的青山绿水间,有这样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他用两年时光扎根基层,以真心换真情,以实干促发展,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振兴的活力。他就是槐枫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谭绍锋。从2023年主动请缨驻村,到如今两年间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书写了一段新时代青年扎根乡村、奉献基层的动人篇章。
驻村两年守初心,情系槐枫促振兴。
建强支部,凝聚党建添合力
谭绍锋深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必须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头号工程”。他协助社区党支部精心制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方案,突出主题,严肃纪律。一年多来,规范召开党员大会16次、支委会24次,上党课6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8次,让组织生活严起来、实起来。策划组织“我为群众办实事”、“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警示教育、“七一”联建、“重阳敬老爱老”“绿色槐枫·保卫行动”等内涵丰富的主题党日活动,融入志愿服务、环境整治、文娱竞赛,有效激活了党员队伍的“一池春水”。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谭绍锋注重培养后备力量。两年来共发展党员2名,预备党员1名,发展对象2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村级后备力量储备2名。全力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为村子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谭书记经常带着我们这些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清理垃圾、插秧、种树……村民看见了都纷纷响应,主动参与进来,如今的槐枫社区党支部,已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主心骨’。”槐枫党员曾小令说道。
深耕民生,办好实事暖民心
“书记,已经连续20多天没下雨,我这里水也抽不上来,这么多猪可怎么办啊?”艾门二组的养猪大户倪天凤因为用水困难焦急地找到村委会,在烈日烘烤下,水汽蒸发、水压持续走低,养殖基地陷入了缺水的困境。谭绍锋得知后积极协调部门,解决了60米水管的问题,化解了群众养殖产业缺水危机。倪天凤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为民服务解难题,是驻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谭绍锋始终将群众冷暖挂在心头。他汇集联建单位及“双报到”党员力量,广泛收集“微心愿”,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开展实践活动为群众办实事30余件;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争取救济物资,慰问孤寡老人、困难群众60余人次;成功争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亮化指标,为社区道路再增添18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汛期冲锋在前,积极参与应急值守、险情排查、转移群众等工作,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用一项项“民生清单”兑换群众的“幸福账单”。
驻村两年守初心,情系槐枫促振兴。
精准施策,筑牢防贫促增收
槐枫社区是国家二类脱贫村,72户脱贫户及监测户的增收问题,是谭绍峰心头的“头等大事”。他和社区“两委”把防返贫与促增收拧成一股绳,想出了不少实招。他们将全社区科学划分为4个网格,建立“村干部+驻村干部”包保机制,精准建立10类重点人群台账,紧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3+1”保障,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入户走访核查上级线索60余条,他们逐户核实、精准施策,高效完成核查,形成专项报告16份并上报街道,要带领队伍精准宣传解读产业奖补、交通补贴、临时救助、就业帮扶、“雨露计划”等政策,协助群众申报各类补贴救助资金逾30余万元,有效化解群众在就学、就医、就业、生产上的燃眉之急;为不便外出的老人、妇女争取公益性岗位,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盘活资源,点亮产业振兴路
产业是增收的“主引擎”,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谭绍锋积极扮演“参谋员”与“联络员”角色,为槐枫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牵头龙背坡公墓集体经济项目运营管理,积极为盘活闲置的生猪养殖厂房、鱼前小学、尹家安置区小学等集体资产出谋划策,盘活资源。发挥“桥梁”作用,借助政协平台,对接铜仁市高校农业方面专家委员入村指导羊肚菌、平菇等食用菌种植技术,为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播下希望的种子。积极牵线搭桥,促成街道、社区组建考察组赴外产业强县学习食用菌、农旅研学、淡水鱼养殖等产业经验,拓宽了社区干部的产业发展思路,为槐枫产业多元化发展埋下伏笔。
驻村两年守初心,情系槐枫促振兴。
七百个日夜的坚守,槐枫社区的每一寸变化,都刻在谭绍锋心里。“我只是做了党员该做的事,村民的信任就是最大的动力。”他常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着走着,槐枫的面貌就越变越好,村民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如今的槐枫社区,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目标稳步前进。(图/文 孟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