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花梨镇:“七抓”并举祛顽疾 清风正气暖民心

自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开阳县花梨镇始终锚定“民心所向”,以实干担当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创新“七抓”工作法,推动整治工作从“问题整改”向“标本兼治”深化、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截至目前,该镇累计排查问题63个、整改完成45个,办结民生实事74件,追回违规资金67.035716万元。
高位水池修建。
抓思想铸魂,筑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以“学纪法、明底线、强初心”为主线,创新“三学联动”模式:党委(扩大)会专题研学上级部署,重点工作会深度解读纪律要求,典型案例现场会剖析警示。通过系统学习,镇村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显著增强,“为民服务”理念根植于心,主动下沉一线解决问题成为工作常态。如今,干部们带着政策上门、迎着问题入户,为整治工作筑牢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抓机制聚合力,构建“齐抓治”的联动格局。创新构建“1+10+4”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一盘棋”格局。通过“党政领导周调度、专班每周三会商”机制,纵向对接县级专班争取政策指导,横向联动镇属部门凝聚攻坚合力。在农村道路修缮中,镇里通过县镇联动争取项目资金,高效完成3条村组道路硬化,破解了“单靠镇域力量难推进”的困境,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协同治理的成效。
抓排查建台账,擦亮“精准治”的靶向坐标。坚持“全方位扫描、清单化管理”,花梨镇通过“自查+信访举报+热线反馈+上级交办”等多维渠道收集线索,建立涵盖民生保障、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领域的问题库。对入库问题实行“三级审核”机制,由专班集中研判问题性质、涉及范围等6项核心指标,确保问题底数清、症结明,为精准整治提供“靶向坐标”。
抓责任强链条,拧紧“抓落实”的闭环发条。推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模式,每个问题都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整改时限”,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对进度滞后的发放“提示单”,对整改不力的严肃追责,形成“任务分解—推进落实—督查问效—回头看”的闭环链条。如今,“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成为镇村干部的工作准则,推动整治任务高效落地。
道路硬化。
抓研判提质效,破解“攻坚难”的堵点瓶颈。设立每周三“集中会商日”,组织专班和职能部门“集体会诊”新问题、硬骨头。结合上级政策与群众需求,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针对农村低保动态管理不及时问题,联合民政部门优化核查流程;针对集体资产租赁不规范问题,参照县镇规定完善合同条款。科学研判让“难啃的硬骨头”逐步化解,推动整治工作提质增效。
抓实事暖民心,用“民生账”检验“作风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花梨镇将“民生实事清单”作为整治成效的“成绩单”:向上争取资金推进农村饮水工程改造,让3个村的12个村民小组告别“雨季浑浊、旱季断水”的困境;自筹资金修缮5条村组便道,解决了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从“吃水难”到“饮水甜”,从“泥水路”到“硬化道”,群众看得见的变化,正是作风转变的生动注脚。
抓长效固根本,织密“管长远”的制度网络。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花梨镇从整治实践中提炼经验,固化形成5项长效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建立“入户核查—公开公示—动态调整”机制,在资金监管方面推行“村账镇管—季度审计—群众监督”模式。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从源头上铲除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滋生的土壤,让清风正气在基层持续充盈。
下一步,开阳县花梨镇将持续把集中整治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按照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标准不降的要求,持续深化集中整治。(文/图 花梨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