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江口:以窗口过筛学习成效检验 以服务提升办事群众体验

窗口行事廉不廉,群众最有发言权;窗口服务好不好,群众心里最知晓。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作为为企为民服务的第一线,贵州省江口县政务服务中心始终把解决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落脚点,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资源力量、精准靶向发力,将学习成效转化为为企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中心办事效率和群众办事体验显著提升。
学有深度 一键兜底防二次跑腿
走进江口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一个醒目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标识十分显眼,前来咨询的市民正三三两两地向工作人员诉说自己的办事诉求,工作人员都耐心解答、协助办理。
窗口配备了专人,专门解决市民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及时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市民办事“有人管”,问题“能解决”,来了“不白跑”,让“小窗口”成为便民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大平台”。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主要是集群众的咨询、投诉、举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专门解决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因政策理解有差异、业务流程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而导致的办不成事的情况。”据江口县政务服务中心投诉督查股负责人肖仁举介绍,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口县政务服务中心创新“窗口服务”举措,畅通办事“高效通道”,聚焦群众办事堵点、难点问题,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兜底,专门受理解决流程梗阻、材料繁琐等疑难问题。
“遇到办理流程较为复杂的事项,我们会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帮助查找相关信息,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群众诉求,真正做到‘1小时内响应、1个工作日内反馈’。”肖仁举说,通过一键兜底有人管,减少群众因办不成事而产生的焦虑和不满情绪,从源头上尽力防止办事企业和群众二次或多次跑腿,让他们顺心办、不操心,为全力打造有温度、有速度的政务服务环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学用结合 一站服务助二次生产
走进国家税务总局江口县税务局办税服务大厅,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整洁舒适,导向标识规范清晰,前来咨询、办理税务的市民络绎不绝,税务人员正穿梭在导税台与自助办税体验区之间,耐心细致解疑答惑。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江口县税务局按照“优前台、强中台、精后台”的要求,对原有办税区进行了智慧办税服务转型升级,不断优化智慧办税体验,设立“办不成事找我”岗,合理设置了咨询导税区、简事快办专区、双屏互动辅导区、自助办税辅导区、自助终端办理区、窗口业务区、矛盾调解中心、复杂事项受理中心、宣传公告专区、“智慧驿站”办问协同中心、数据整合分析中心,初步实现自助办税为主、辅导办税为辅、人工窗口托底的办税模式。
“我们设立‘办不成事找我’岗,这个岗位就是专门解决纳税企业和个人在事项办理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而设的兜底站和终点站。我们结合学习教育开展情况和学习成效,把纳税人缴费人的操心事、烦心事办成放心事、暖心事,全方位融入税务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让办事群众和企业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税务服务。”据国家税务总局江口县税务局窗口工作人员向倩介绍,该岗位主要针对纳税人缴费企业和个人在事项办理时因政策理解差异、系统技术障碍、材料缺失、跨部门协调或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而设,专注于打破“办不成事儿”的困境。
据了解,窗口设置后,县域内一茶企为加大生产,急需申请一笔大额增量留抵退税,缓解资金压力。而该企业因一份关键合同原件因无法及时提供,按常规流程,材料不齐无法办理,企业面临停产的风险。当企业着急地找到“办不成事找我”窗口后,工作人员迅速行动,第一时间为企业疏通渠道,成功进行了事项办理,保障了企业的二次生产。而这,只是该窗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用转化,实实在在实现纳税人“找一个窗,解所有难”的一个缩影。
学有成效 一窗通勤免二次烦忧
“小举措”解决“大问题”,“小窗口”服务“大民生”。结合学习教育,江口县政务服务中心共设立了自然人综合服务区、法人综合服务区,设置综合受理窗口27个,潮汐窗口3个,进驻部门33个,进驻事项1707项,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作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密切党群关系的有力抓手,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优化办事流程和服务环境,着力打造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省心、更高效、更暖心的政务服务环境,通过“一窗通联”,免去了办事人的二次烦忧,切实做到学有深度、学有成效。
“结合学习教育,通过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截至目前解决群众热线投诉3条,政务服务网投诉4条,政务服务网咨询14条、建议2条、举报14条、求助1条。群众评价数据28451件,总体差评率为零,好评率100%。”江口县政务服务中心投诉督查股负责人肖仁举说。(殷波、黎福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