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大学以“四个协同”打造“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5年07月18日15:11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近年来,贵州大学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机制协同、课程协同、实践协同、生态协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构建起“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形成独具贵大特色的“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新模式。

坚持机制协同,以制度创新夯实“马院+书院”融合基础

健全多层级架构机制。贵州大学将“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纳入校党委重点工作,构建“党委领导—专班推进—部门协同”的三级工作机制,成立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院负责人组成的工作专班,形成“党委书记统筹抓、分管校长具体抓、职能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

探索调研转化应用机制。贵州大学探索形成“精准调研—深度分析—高效转化—持续优化”机制,实现调研成果向育人实效的高效转化。今年以来,先后前往省外高校调研学习“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课程共建经验。调研后,在校内试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跨学科开发实践,将“四季读典”融入“书香贵大”活动,推动多项调研成果在贵州大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创新理论研究支撑机制。贵州大学创新构建“省级重大课题抓方向、校级课题攻专题”的梯度研究机制,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良性互动,推动协同育人工作从经验驱动向理论指导转变,助力育人工作朝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持续迈进。充分发挥校领导示范引领作用,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申报课题《贵州“马院+书院”两轮驱动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功获批省委深改重大课题立项,配套设立校级专项课题,形成“马院+书院”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上率下、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坚持课程协同,以课堂主阵地推动“马院+书院”同向同行

夯实集体备课基础。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多次主持召开思政课集体备课会,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质量提升;分管副校长多次召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推进会和集体备课会,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与针对性,为“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筑牢基础。

构建“双课程”协同体系。在前期集体备课明确的课程优化方向和资源结合点基础上,贵州大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文化书院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两者在课程体系上的互补点,精心构建“双课程”协同体系,精准明确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协同逻辑。

创新“双师联动”教学机制。依托集体备课形成的跨学科共识,贵州大学探索“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导师”协同授课创新模式。思政课教师带着集体备课中深化的理论认知,充分发挥理论优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解读;传统文化导师则结合备课中梳理的地方文化资源,深耕地方典籍开展教学。

坚持实践协同,以多元载体激活“理论引领+文化浸润”实践效能

打造思想引领旗舰项目。通过每年5月9日前后举办的“高校青年·思想论坛”,持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在今年举办的第九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中,特别打造“马院+书院”系列活动之师生读书会旗舰项目,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高规格、高质量的思想交流平台。

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贵州大学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互促,组织开展2025年暑期“四大文化工程”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紧密围绕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组织专家遴选发布相关选题38个,以及榕江、从江抗洪经验与灾后重建调研、贵州历史文化名人调查与文化传承研究、贵州大学毕业生在贵州事迹调研等3个特别调研参考选题,为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文明贵州新风采作出贵大贡献。另一方面,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在多彩贵州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进而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创新沉浸式育人模式。发挥全国“百强社团”马克思主义青年学习社带动作用,构建“理论宣讲—文化体验—社会服务”实践链条,打造“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宣讲”“阳光征程”“青马观影”“青马论・谈”和“英模再现”等沉浸式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协同育人走深走实。

坚持生态协同,以多维融合实现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一体推进

重理念融合,贯通马克思主义和书院教育观。贵州大学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实践的创造过程”与王阳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认知实践观深度融合,转化为“实践育人”项目。如开展的“礼敬先师”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王阳明“事上磨练”理念相融合,探索将其转化为劳动教育中的“农耕体验+理论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同。

重精神融合,传承红色基因与书院文脉。贵州大学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书院“经世致用”精神相结合,在“四季读典”中纳入《红岩》等红色经典,让学生在研读中感悟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在开学第一课中,以“立春之志”为主题,通过《阳明悟道》情景剧展现书院精神,《青春中国》朗诵传递红色情怀,实现精神层面的同频共振。制定《本科生经典阅读实施方案》,构建“20+X”阅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列出《论语》《红星照耀中国》等20本必读书目,各专业增设“专业经典”模块。创新“双导师”机制,思政课教师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经典,书院导师指导文本细读,开展《中国思想史十讲》师生共读等活动,在校园中引领爱读、会读、勤读的校园风尚。

重空间融合,依托实体场域构建立体育人场景。贵州大学以现有文化空间为基础,打造“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的物理载体。以中国文化书院为主场域,联动人文社科处、图书馆、阳明学院等单位力量,打造“空间+活动+资源”三位一体的“书香贵大”品牌,举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之“书香浸润典耀溪山”系列活动。创新“四季读典”机制,将红色典籍纳入秋季阅读重点,由双院教师共同担任“领读人”,使得校园阅读氛围日益浓厚。将中国阳明文化园、中国文化书院、孔学堂等纳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实践基地,让课堂理论学习延伸至文化空间现场教学,实现“教室—书院—文化场馆”的空间贯通,保留书院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内涵,使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感受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贵州大学)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