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非遗技艺里的民族团结“密码”

2025年07月18日14:39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一排排民族服饰整齐陈列,一件件民族风背包、手提包有序摆设,琳琅满目的民族刺绣文创产品惹人注目,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留连忘返。陈湘飚摄

流连忘返。

在北盘江畔这片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土地上,民族文化的脉络就像古老的织布机上经纬交错的丝线,在机杼声中,交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近年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布依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布依垚品牌创始人李利,带领各族绣娘,用匠心与执着,守护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勤劳和智慧,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美丽画卷上不断添加浓墨重彩,让古老的民族服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承基地。

传承基地。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有责任带领各族绣娘,传承好中华民族古老的非遗,用好我们灵巧的双手,凭着指尖技艺描绘‘锦绣生活’”李利满怀深情地说。

2024年9月27日,李利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荣获“模范个人”表彰。“我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李利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晴隆县积极支持李利的产业发展规划,把阿妹戚托小镇铜门广场一幢三层楼的房子交给李利,打造民族非遗传承基地。鼓励她带动更多的绣娘传承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实现共同富裕。

技术培训。李利摄

技术培训。李利摄

“来到布依垚后,我不但学到了服装裁剪手艺,每个月有3000多块钱收入,还能在家门口照顾娃娃读书。”苗族绣娘黄文英说。

“传承民族非遗,关键要有一批爱动脑的绣娘共同坚守。”李利心中明白这一点。李利积极开展服装裁剪和刺绣技术培训,培养懂技术的绣娘。从2019年成立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52期,培养各族绣娘2000余人次,带动189名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壮族等易地搬迁新市民绣娘就业,帮助400余位妇女居家刺绣,每人每年实现增收3.8万元以上。

培养绣娘。

培养绣娘。

李利的培训方式独具匠心,将创新融入创业实践,以创新带动就业。通过“师带徒”“徒带学员”等方式,手把手耐心地讲解,将服装剪裁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和社区居民。

创新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李利善于学习各民族服饰的优秀技艺,博采众家之长,探索传统技艺与时尚生活的深度融合,赋予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从简单的线条到复杂的图案,从传统的吉祥主题到现代的抽象理念,从单一民族服装款式到多个民族元素的融合,布依垚的服装充满了创意和活力,深受市场青睐。

勤于学习技艺。 李利摄

勤于学习技艺。 李利摄

通过线上、线下、抖音直播等宣传推介,布依垚的服装,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还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地。

2025年5月30日,布依垚文创产品和民族服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塞罗那总领事馆展出,受到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

钻研技艺。李利摄

钻研技艺。李利摄

非遗技艺因传承得以延续,民族文化因认同凝聚共识。

民族服饰作为各族群众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独特的民族文化表现符号,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

“我们各族绣娘在一起相互学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推动民族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族绣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古老的民族技艺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李利说。(文/图 陈湘飚)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