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向“转型”记

赤水河穿城而过。人民网 龙章榆摄
向英俊,49岁,人称老向,住在贵州赤水市城郊村。上完初中,他便跨上渔船,接过祖辈传下的渔网,在赤水河捕鱼为生。
老向打鱼的赤水河,发源云南,流经贵州,在四川汇入长江,为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提供了繁育场和栖息地。
2016年,为解决因过度捕捞等导致的赤水河鱼类减少、一些珍稀特有鱼类消失的问题,原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赤水河成为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十年禁渔”的一级支流。老向的平静生活迎来“波澜”。
“竭泽而渔则无鱼”的道理,无需动员,老向也看在眼里想得明白,“只是自己只会捕鱼,一家的吃喝全在水上,退了渔,能干啥?”几次沟通,他都沉默着没作表态。
既推进“禁捕令”,也算好“民生账”。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增国介绍,作为长江流域退捕试点,赤水反复调研,经历前后30多次修改完善,拿出退捕方案。
肯上岸,发放征收补偿;想创业,提供启动资金;能上班,免费送技能培训……组合政策让老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当年,他交出老船与渔网,领到20余万元补偿后,依托开船技能,转身当起渔政巡护员。
向英俊在开船巡河。人民网 涂敏摄
从开船撒网,到开船护河,身份的转变没有改变老向的工作劲头。“两千多元的基础工资,还有出船补贴、养老保险。”老向直言,工资不算高,但稳定,“政府给咱兜住了底,咱干活就得对得起良心。”
2016年下半年,全市渔民转产,河面没有了渔船和渔网。老向发现,渔火退去后,这片河面有了很多新事。
——护河的人变多。全面推行河长制后,赤水河流域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老向说,除了河长,警长、检察长、志愿者等都加入了巡河队伍,生态科研队伍也越来越多。
——水下的生态变好。齐抓共管下,赤水河鱼类种类从2017年的109种增至2025年的149种,长江特有鱼类占比超30%。
航拍赤水河。人民网 龙章榆摄
最让老向动容的是两件事:2022年,科研人员在河里监测到20多年未见的鳗鲡;2025年4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多家单位在赤水河首次实现长江鲟自然产卵孵化。“以前觉得禁捕断了咱的活路,现在才懂,这是留了条更远的路子。”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当前,长江沿岸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赤水河两岸非法捕捞、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幅减少,巡护员的工作变得轻松很多。
但即使没到值班日,老向也总喜欢到值班的渔政趸船旁,走走看看。
为啥?
“把河守好,不再是图一份稳当差事,是为子孙后代留一脉活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