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桐梓:方竹笋撑起林下经济“半边天”

翠竹之下,身披褐色外衣的方竹笋相继破土,沐浴着阳光雨露,奋力拔节生长;晨雾还未散去,便有笋农背着竹篓、手握弯刀躬身而行,砍刀起落间,“咔嚓”声此起彼伏。在贵州省桐梓县,深秋正是方竹笋最饱满的时节。
丰收的喜悦。陈桂良摄
“天一亮就进山采笋,一天大概可以采1300斤左右。”在狮溪镇海拔1800米的柏芷山方竹林里,瓮生村笋农张仁洪与其他8个人负责100亩的方竹笋采收。“除掉开支,我们每人每年能有8000元左右的纯收入。”
作为桐梓县最大连片的方竹笋产区,狮溪镇14万亩方竹林如绿色地毯铺展山间,其中7万亩进入采收期,年产新鲜方竹笋1万吨以上。而近亿元的产值,也让6000余户村民捧稳“绿饭碗”,走上了致富路,成为桐梓方竹产业版图中鲜活的一笔。
位于大娄山脉北麓的桐梓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在这里,喀斯特地貌与亚热带湿润气候完美交融,在海拔1400-2000米的山峦间孕育了20余万亩原生方竹林,堪称全球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且质量最优的方竹自然分布核心区域。
成片的方竹林。陈桂良摄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桐梓县于2004年荣获“中国方竹笋之乡”称号,2007年被列为全国金佛山方竹标准示范区,2014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成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一系列荣誉加身,提升了桐梓方竹笋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
2016年以来,桐梓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方竹产业明确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并按照“方竹引领、竹旅一体、多竹同台、助推脱贫”工作思路,以20余万亩原生方竹林为依托,积极实施人工营造林工程。
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桐梓方竹林面积于2021年突破100万亩,资源总量跃居全国首位。在夯实资源基底的基础上,桐梓聚焦方竹产业优势和品牌培育,大力发展方竹产业及其加工业,不断延伸方竹产业链条。
遵义桐之味食品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清洗方竹笋。曹园园摄
在产业推进过程中,桐梓县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公司负责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合作社组织协调生产,农户参与种植、管护与采收,各方紧密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努力把方竹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数据见证产业活力:截至目前,桐梓县已培育方竹笋加工企业20余家,创新开发无硫笋干、即食笋、速冻鲜笋等20余款特色产品,年加工总量突破2万吨。其中,遵义桐之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凭借12条现代化生产线,实现了每年初加工鲜笋700吨、深加工500吨的规模化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桐梓县还以3.7亿元的重磅投资擘画产业蓝图——建设中国竹笋交易中心,全力打造竹产业配套项目,助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擦亮中国大娄山方竹名片。项目落成后,预计年生产、加工方竹笋1.2万吨,年产值达1.28亿元。
方竹笋交易中心。桐梓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强基础、拓市场、提质效,桐梓县深耕细作“竹文章”,将依山就势、绵延铺展的100余万亩方竹林化作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2024年数据显示,全县鲜笋产量约5.5万吨,产值达6亿元,惠及群众近20万名,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