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本网原创

贵阳南明河之变:从“绕着走”到“围着转”

王秀芳
2025年07月05日07:08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晨光里,白鹭舒展翅膀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惊起圈圈涟漪;步道间,市民迈动步伐穿梭郁郁葱葱的树荫,带起阵阵清风。这是贵阳南明河畔日复一日的清晨盛景。

“以前河水黑臭,现在成了天然‘会客厅’。你瞧,一大早就有这么多人。”慢跑后,李女士正准备做拉伸。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贵阳城市地标——甲秀楼已迎来第一波游客。

阳光照耀下,南明河碧波荡漾。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阳光照耀下,南明河碧波荡漾。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南明河是乌江一级支流、长江二级支流及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自西南至东北,纵贯贵阳市之西部、中部、东北部,全长150余公里,流域人口约310万,是贵阳人民的“母亲河”。

“20世纪70年代前,南明河一直是直接饮用水源。”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昱告诉记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南明河水质一度跌至劣V类。

昔日滋养城市的“母亲河”沦为“黑臭水体”,南明河“拯救”呼声此起彼伏。2012年,贵阳市突破传统“末端兜底”治污模式,明确以“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为原则,在南明河干、支流沿线修建污水处理厂。

青山再生水厂出水口处,经过处理的再生水源源不断流入南明河。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青山再生水厂出水口处,经过处理的再生水源源不断流入南明河。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2014年,位于南明河东畔的贵州首座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青山再生水厂建成投运。在这里,所有污水经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处理四个环节后,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再作为生态补给水重新流进南明河。

“日均处理能力5万吨,服务约27万人口,每年向南明河提供生态补水1850万吨。”青山再生水厂副厂长郝文磊表示,为充分利用主城区土地资源,水厂上方还建了座景观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放松的一片天地。

青山再生水厂既为深度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土地提交了“模范答卷”,也为城市污水厂提标扩能提供了新思路。2017年以来,贵阳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79亿元,新建再生水厂20座,其中14座采取下沉式建设。

再生水厂旁,环卫工人正在智能取水机上取用再生水。向怡摄

再生水厂旁,环卫工人正在智能取水机上取用再生水。向怡摄

截至目前,贵阳全市已建成投用再生水厂49座,其中下沉式再生水厂19座,污水日处理能力从99万吨提高到175万吨,每天为南明河、贯城河、市西河等城市河道输入生态补水约150万吨。

不仅如此,贵阳市还痛定思痛,实施工业“退城进园”,将工业污染“拦”在主城区外;结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新建污水管网65公里、改造排口263个,推进中心城区19条排水大沟综合整治,全面消除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

正午时分,甲秀楼前游人如织。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正午时分,甲秀楼前游人如织。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得益于这套“组合拳”,南明河治理成效逐步显现: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2023年,南明河被评为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并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沉水植物覆盖率从15%上升至85%,水生植物种类突破23种;底栖动物种类达到33种,浮游动物16种,优势鱼类种数多达29种,贵州特有物种多斑金线鲃重现河道……如今,南明河已重现“鱼翔浅底、白鹭翻飞”的美景,成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责编:敖嘉钰、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