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贵州地质与人文的共生长卷

在贵州山川大地的褶皱里,藏着两本交叠的书。
一本是地球用亿万年写就的时光书——
14亿年前的元古宙,武陵山从深海中抬升,梵净山金顶就是大地最远古的笔锋。
5.4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翻涌,凯里生物群刻出生命大爆发的印记。
2.2亿年前的三叠纪,古特提斯海东退,关岭鱼龙化石成为生物远游的见证。
另一本是人类以世代守护续上的文明篇章——
布依族的月琴在万峰林间弹响非遗的韵律,苗绣的针脚将钟乳石的轮廓绣进服饰。
山民们当起了解说员,在地质公园为游客讲述石头的故事。
古寨的木楼亮起暖黄的民宿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注解写进每一间客房的窗景。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不仅是中国最富集的地质遗迹“天然博物馆”,更是地质公园建设与保护的生动实践场。
全省已建成各类地质公园12个,它们既是地球演化的“教科书”,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图”。
用保护之手呵护自然之美、以文化传承惠泽民生福祉。
贵州正以最鲜活的实践,将“地球的时光书”与“人类的文明章”,装订成地质与人文共生的生动长卷。
此刻,让我们翻开这卷书,前半部,是地球的时光手账,后半部,写满绿色发展的希望。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椎状峰林似士兵列阵,守护着布依村寨。张霆摄
地球的时光手账
若把46亿年的地球史比作书籍,贵州或许是其中最厚也最生动的一本。
这里的山、洞、岩、石,都是地球写下的时光手账。
从14亿年前的沧海桑田,到5亿年前的生命狂欢,再到2亿年前的海洋重生……
每段岁月都在贵州烙下了最珍贵的印记、写出了最独特的篇章。
梵净山层叠的板岩里藏着14亿年的风雨。田珊珊摄
第一篇章,是地球的童年记忆。
14亿年前的地球,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海洋覆盖着绝大多数地方,陆地零星如孤岛。
那时的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深海中站起来的陆地,在波涛中沉默地生长。
如今站在梵净山金顶下,仰头望去,层叠的板岩里藏着14亿年的风雨。
由于从海底抬升时,生命还蜷缩在海洋里,只有简单的单细胞生物。
因此这些板岩没有花哨的颜色,也少见生物的痕迹。
但朴素的它们却记录了地球最难忘的童年记忆——
陆地如何从海洋中突围,以及风雨如何将最初的岩石打磨成今天的模样。
剑河古生物化石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龙顺伟摄
第二篇章,是万物的大梦初醒。
时光来到5.4亿年前,寒武纪的生命如大梦初醒,而后更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那时的贵州省东南部,是一片温暖的浅海,海底很安静,鲜有剧烈的海浪来打搅。
生命似乎感知到了某种温柔的鼓励,个个都跃跃欲试。
它们不断演化,从简单的蠕虫到复杂的节肢动物,从软躯体到硬壳类。
不妨走进黔东南州剑河县八郎村乌溜坡。
轻轻翻开一片页岩,就会遇见那些远古时期的“居民”——
长着盔甲的三叶虫、像花瓣一样飘在海里的棘皮动物,甚至连水母的触须都被印在了石头上。
生命大爆发的演化细节,都在这里。
关岭古生物化石是研究海洋生物演化过程的重要实证。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第三篇章,是海洋的涅槃勇气。
二叠纪末大灭绝是地球最惨烈的生物危机,90%海洋物种消失。
陆地上的生物稍显幸运,尽管70%的物种灭绝,但部分中小型爬行动物得以幸存。
要知道,生命最了不起的地方,是重来的勇气。
2.4亿年前,三叠纪时期的贵州西南部,孤立的碳酸盐台地阻挡着狂暴的洋流。
加之大灭绝后海洋顶级捕食者消失,浮游生物、鱼类重新繁盛,一片无主之地等待填补。
于是陆地上的四足动物开始试探性地靠近浅海,并历经数千万年演变逐渐适应海洋。
兴义和关岭的古生物化石,是这部海洋涅槃史诗的见证——
看吧!兴义生物群中的原始鳍龙类还保留着陆生特征。
而关岭生物群中的鱼龙已脱胎换骨,成为10米长的海洋霸主,游向远洋。
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洞穴生物“透明的鱼”。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这本手账,每一页都在诉说,生命曾如何挣扎着站起来,又如何在绝境中重生。
这本手账,值得被全球翻读,因为它属于所有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人。
愿更多人翻开它,看见那些被岩石封存的记忆,更明白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次重来的勇气。
合上书页,大地的故事仍在继续。
而我们,正是文明的书写者。
赤水桫椤是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植物,约1.8亿年前其种群与恐龙同生共荣。付树湘摄
人类的文明续章
地球以亿万年时间书写时光手账的同时,也为贵州创造了无数的地质奇观。
在赤水,拔地而起的擎天石柱,与飞瀑交织的弧形红崖,展现着青年丹霞的蓬勃生命力。
在兴义,马岭河峡谷群瀑横飞,300万平方米碳酸钙壁挂形成“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疤”。
在绥阳,藏着冰雪晶簇的石膏晶花洞,更有地下暗河与多层洞穴勾勒的“地心迷宫”……
而比这些地质奇观更动人的,是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
当人们把山川的故事揉进民族文化,当传承的文化能够惠泽民生福祉,当村民们的日子因守护而焕发光彩,贵州正用最质朴的方式,续写着生态文明的动人篇章。
赤水丹霞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洪开第摄
第一续章,寻找丹霞的最美颜色。
赤水丹霞,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
白垩纪的砂岩在抬升与侵蚀中淬炼出赤红的肌理,叠嶂层峦间,桫椤舒展着亿年未变的羽叶。
“红”与“绿”是这片土地的主色。
发展生态旅游,让这里的红石头变成了金招牌。
周边的村寨,村民把房子改造成民宿,院坝支起竹编茶桌,厨房飘出金钗石斛花茶的甜香。
红色,不仅是丹霞岩石,更是百姓的幸福日子。
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好日子持续红火。
民宿推广“以竹代塑”,日用品皆为竹制;农家乐的美食,多为竹笋等生态食材;村民都是志愿者,引导游客践行无痕山林。
绿色,不仅是茂林修竹,更是发展的正确方向。
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乔啟明摄
第二续章,倾听地心的科考传奇。
绥阳双河洞,已探明总长度达409.9公里,是亚洲最长的溶洞系统。
洞壁上的卷曲石、石膏晶花记录着4.5亿年的地质变迁。
在这里,中法联合科考持续30余年,双河洞的地质保护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而全球地质爱好者的汇集,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发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产业。
走进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农家乐挂着“地心人家”的招牌,民宿取名叫作“晶花小筑”。
经过培训的村民成为洞穴向导,既能讲解卷曲石形成的科学知识,也能分享小时候打柴时发现新洞穴的本土故事。
孩子们在洞穴探险、地质科普和诗歌传统等自然教育活动中,把守护自然的种子种在心间。
曾经养在深闺的洞穴成了村民的金饭碗;而村民的参与,又将科学保护从纸上规划变成了扎根土地的生活方式。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霸王盔”景观。 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第三续章,探访溶洞的绣美故事。
毕节织金洞,囊括了90%的全球溶洞类别,是国内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喀斯特地貌洞穴。
织金洞内的钟乳石,是大地最浪漫的雕塑——
17米的“银雨树”由40万滴水流凝结而成;“霸王盔”的褶皱里,是20万年的滴水印记。
洞外的苗族村寨,苗绣的针脚,则将这些地质奇观绣进了生活。
在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村民组建了苗绣合作社。
绣娘们将钟乳石的形态、溶洞的色彩提炼成图案,绣在裙摆间、挎包上,开发成热销的文创产品。
苗绣,曾经只能是压箱底的嫁妆,现在却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在这里,溶洞的自然之美与苗绣的手工之美交融生长。
地质公园的保护,为苗绣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
苗绣的传承,则让手艺人重燃了美好生活的新憧憬。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叶顺强摄
这本续章,仍在书写,平塘天眼仰望着无垠星空、彝家牧歌赞颂着乌蒙石林、布依村寨有两万座锥状峰林列阵。
这本续章,正在告诉世界,文明是自然的馈赠在人间的回响,传承是人类对大地的温柔回应。
合上书页,大地的故事仍在继续。
我们,就是文明的书写者。(方春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