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打开贵州地质与人文的共生长卷

2025年07月04日14:42 |
小字号

在贵州山川大地的褶皱里,藏着两本交叠的书。

一本是地球用亿万年写就的时光书——

14亿年前的元古宙,武陵山从深海中抬升,梵净山金顶就是大地最远古的笔锋。

5.4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翻涌,凯里生物群刻出生命大爆发的印记。

2.2亿年前的三叠纪,古特提斯海东退,关岭鱼龙化石成为生物远游的见证。

另一本是人类以世代守护续上的文明篇章——

布依族的月琴在万峰林间弹响非遗的韵律,苗绣的针脚将钟乳石的轮廓绣进服饰。

山民们当起了解说员,在地质公园为游客讲述石头的故事。

古寨的木楼亮起暖黄的民宿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注解写进每一间客房的窗景。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不仅是中国最富集的地质遗迹“天然博物馆”,更是地质公园建设与保护的生动实践场。

全省已建成各类地质公园12个,它们既是地球演化的“教科书”,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图”。

用保护之手呵护自然之美、以文化传承惠泽民生福祉。

贵州正以最鲜活的实践,将“地球的时光书”与“人类的文明章”,装订成地质与人文共生的生动长卷。

此刻,让我们翻开这卷书,前半部,是地球的时光手账,后半部,写满绿色发展的希望。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椎状峰林似士兵列阵,守护着布依村寨。张霆摄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椎状峰林似士兵列阵,守护着布依村寨。张霆摄

地球的时光手账

若把46亿年的地球史比作书籍,贵州或许是其中最厚也最生动的一本。

这里的山、洞、岩、石,都是地球写下的时光手账。

从14亿年前的沧海桑田,到5亿年前的生命狂欢,再到2亿年前的海洋重生……

每段岁月都在贵州烙下了最珍贵的印记、写出了最独特的篇章。

梵净山层叠的板岩里藏着14亿年的风雨。田珊珊摄

梵净山层叠的板岩里藏着14亿年的风雨。田珊珊摄

第一篇章,是地球的童年记忆。

14亿年前的地球,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海洋覆盖着绝大多数地方,陆地零星如孤岛。

那时的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深海中站起来的陆地,在波涛中沉默地生长。

如今站在梵净山金顶下,仰头望去,层叠的板岩里藏着14亿年的风雨。

由于从海底抬升时,生命还蜷缩在海洋里,只有简单的单细胞生物。

因此这些板岩没有花哨的颜色,也少见生物的痕迹。

但朴素的它们却记录了地球最难忘的童年记忆——

陆地如何从海洋中突围,以及风雨如何将最初的岩石打磨成今天的模样。

剑河古生物化石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龙顺伟摄

剑河古生物化石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龙顺伟摄

第二篇章,是万物的大梦初醒。

时光来到5.4亿年前,寒武纪的生命如大梦初醒,而后更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那时的贵州省东南部,是一片温暖的浅海,海底很安静,鲜有剧烈的海浪来打搅。

生命似乎感知到了某种温柔的鼓励,个个都跃跃欲试。

它们不断演化,从简单的蠕虫到复杂的节肢动物,从软躯体到硬壳类。

不妨走进黔东南州剑河县八郎村乌溜坡。

轻轻翻开一片页岩,就会遇见那些远古时期的“居民”——

长着盔甲的三叶虫、像花瓣一样飘在海里的棘皮动物,甚至连水母的触须都被印在了石头上。

生命大爆发的演化细节,都在这里。

关岭化古生物化石是研究海洋生物演化过程的重要实证。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关岭古生物化石是研究海洋生物演化过程的重要实证。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第三篇章,是海洋的涅槃勇气。

二叠纪末大灭绝是地球最惨烈的生物危机,90%海洋物种消失。

陆地上的生物稍显幸运,尽管70%的物种灭绝,但部分中小型爬行动物得以幸存。

要知道,生命最了不起的地方,是重来的勇气。

2.4亿年前,三叠纪时期的贵州西南部,孤立的碳酸盐台地阻挡着狂暴的洋流。

加之大灭绝后海洋顶级捕食者消失,浮游生物、鱼类重新繁盛,一片无主之地等待填补。

于是陆地上的四足动物开始试探性地靠近浅海,并历经数千万年演变逐渐适应海洋。

兴义和关岭的古生物化石,是这部海洋涅槃史诗的见证——

看吧!兴义生物群中的原始鳍龙类还保留着陆生特征。

而关岭生物群中的鱼龙已脱胎换骨,成为10米长的海洋霸主,游向远洋。

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洞穴生物“透明的鱼”。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洞穴生物“透明的鱼”。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这本手账,每一页都在诉说,生命曾如何挣扎着站起来,又如何在绝境中重生。

这本手账,值得被全球翻读,因为它属于所有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人。

愿更多人翻开它,看见那些被岩石封存的记忆,更明白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次重来的勇气。

合上书页,大地的故事仍在继续。

而我们,正是文明的书写者。

赤水桫椤是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植物,约1.8亿年前其种群与恐龙同生共荣。付树湘摄

赤水桫椤是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植物,约1.8亿年前其种群与恐龙同生共荣。付树湘摄

人类的文明续章

地球以亿万年时间书写时光手账的同时,也为贵州创造了无数的地质奇观。

在赤水,拔地而起的擎天石柱,与飞瀑交织的弧形红崖,展现着青年丹霞的蓬勃生命力。

在兴义,马岭河峡谷群瀑横飞,300万平方米碳酸钙壁挂形成“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疤”。

在绥阳,藏着冰雪晶簇的石膏晶花洞,更有地下暗河与多层洞穴勾勒的“地心迷宫”……

而比这些地质奇观更动人的,是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

当人们把山川的故事揉进民族文化,当传承的文化能够惠泽民生福祉,当村民们的日子因守护而焕发光彩,贵州正用最质朴的方式,续写着生态文明的动人篇章。

赤水丹霞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洪开第摄

赤水丹霞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洪开第摄

第一续章,寻找丹霞的最美颜色。

赤水丹霞,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

白垩纪的砂岩在抬升与侵蚀中淬炼出赤红的肌理,叠嶂层峦间,桫椤舒展着亿年未变的羽叶。

“红”与“绿”是这片土地的主色。

发展生态旅游,让这里的红石头变成了金招牌。

周边的村寨,村民把房子改造成民宿,院坝支起竹编茶桌,厨房飘出金钗石斛花茶的甜香。

红色,不仅是丹霞岩石,更是百姓的幸福日子。

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好日子持续红火。

民宿推广“以竹代塑”,日用品皆为竹制;农家乐的美食,多为竹笋等生态食材;村民都是志愿者,引导游客践行无痕山林。

绿色,不仅是茂林修竹,更是发展的正确方向。

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乔啟明摄

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乔啟明摄

第二续章,倾听地心的科考传奇。

绥阳双河洞,已探明总长度达409.9公里,是亚洲最长的溶洞系统。

洞壁上的卷曲石、石膏晶花记录着4.5亿年的地质变迁。

在这里,中法联合科考持续30余年,双河洞的地质保护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而全球地质爱好者的汇集,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发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产业。

走进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农家乐挂着“地心人家”的招牌,民宿取名叫作“晶花小筑”。

经过培训的村民成为洞穴向导,既能讲解卷曲石形成的科学知识,也能分享小时候打柴时发现新洞穴的本土故事。

孩子们在洞穴探险、地质科普和诗歌传统等自然教育活动中,把守护自然的种子种在心间。

曾经养在深闺的洞穴成了村民的金饭碗;而村民的参与,又将科学保护从纸上规划变成了扎根土地的生活方式。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霸王盔”景观。 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霸王盔”景观。 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第三续章,探访溶洞的绣美故事。

毕节织金洞,囊括了90%的全球溶洞类别,是国内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喀斯特地貌洞穴。

织金洞内的钟乳石,是大地最浪漫的雕塑——

17米的“银雨树”由40万滴水流凝结而成;“霸王盔”的褶皱里,是20万年的滴水印记。

洞外的苗族村寨,苗绣的针脚,则将这些地质奇观绣进了生活。

在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村民组建了苗绣合作社。

绣娘们将钟乳石的形态、溶洞的色彩提炼成图案,绣在裙摆间、挎包上,开发成热销的文创产品。

苗绣,曾经只能是压箱底的嫁妆,现在却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在这里,溶洞的自然之美与苗绣的手工之美交融生长。

地质公园的保护,为苗绣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

苗绣的传承,则让手艺人重燃了美好生活的新憧憬。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叶顺强摄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叶顺强摄

这本续章,仍在书写,平塘天眼仰望着无垠星空、彝家牧歌赞颂着乌蒙石林、布依村寨有两万座锥状峰林列阵。

这本续章,正在告诉世界,文明是自然的馈赠在人间的回响,传承是人类对大地的温柔回应。

合上书页,大地的故事仍在继续。

我们,就是文明的书写者。(方春英)

(责编:敖嘉钰、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