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生态打底,“甜蜜产业”富农家

盛夏时节,安顺市漫山遍野的蜂糖李迎来丰收,累累硕果压弯枝头。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这座城市让小果子长成了大产业:2024年种植面积达34万亩,销售额跃升至38亿元,“甜蜜经济”声名远播。
蜂糖李原产于镇宁县六马镇,以香浓味甜、清脆爽口的特质广受市场青睐。近年来,安顺持续拓展种植版图,在镇宁、紫云、关岭、西秀、普定、平坝等区县形成广泛种植带。作为核心产区,镇宁种植面积与产值规模在全国县区中均居首位。
青黄相间的蜂糖李。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夏日午后,细密的雨丝纷纷扬扬。梁福兴紧了紧身上的雨衣,又准备往果园深处钻。“采摘期也就20来天,雨水一多,熟透的果子说掉就掉!”梁福兴是关岭县田坝村村民,今年65岁的他与老伴精心照料着24亩果园,每年能有2万多元的纯收入。
田坝村地处北盘江沿岸,属低热河谷地带,全年光照充足,为蜂糖李生长提供了绝佳气候条件。2017年,借助退耕还林政策东风,属地党委政府与村支“两委”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当地天然优势,将蜂糖李确定为主导产业。
“起初试种了几百亩。考虑到3年才能挂果,我们鼓励村民在果树间套种传统农作物。”田坝村党支部书记王世禄坦言,村里耕地本就稀缺,套种既能保证短期内有收成,又通过“以短养长”的模式让土地效益最大化。
田坝村村民正在分选蜂糖李。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如今,田坝村蜂糖李种植规模已突破2000亩,其中1500余亩全面进入盛果期,年产量达60万斤以上、产值超600万元。依托这份“甜蜜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4万元。
在紫云县火花镇,平寨村村民罗朝福同样见证着蜂糖李带来的巨变。自2012年率先试种10亩起,他一路摸索,如今已发展到500多亩,挂果面积170亩,年收入150万元左右。
更让罗朝福骄傲的,是作为火花镇第一个投身蜂糖李种植的人,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带领乡亲们将3000多亩荒山坡地改造成连片果园。12名常年在他基地务工的村民,每月能有5000元稳定收入。
罗朝福正在打包蜂糖李。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火花镇地处低热河谷,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气温17.9℃,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达320天以上,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这样的气候条件,不仅赋予了蜂糖李绝佳的生长环境,也让“甜”成为产业最鲜明标签。
立足资源禀赋,火花镇将蜂糖李打造成了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全镇种植规模已达6.5万亩,覆盖15个村3940户村民。“今年可采摘面积约4.5万亩,预计产量1.8万吨以上,产值超3.6亿元。”火花镇党委书记胡伟说。
走进兴合村蜂糖李种植基地,果农们正在郁郁葱葱的果园里忙碌穿梭。“我已经摘了15天果,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坐车10多分钟就到了。”专程从纳座村赶来兴合村务工的皮昌芬说,“能在家门口挣钱,还不耽误照顾老小,比啥都强!”
皮昌芬正在采摘蜂糖李。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全村843户,种蜂糖李的就有600多户。每年采摘期,能吸引周边村寨近百人来务工。”兴合村党支部书记杨仕明笑得开怀,1.5万余亩的蜂糖李园,不仅让本村人走上了致富路,更成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的“金饭碗”。
一个个村庄的蝶变,正是安顺生态富民战略的鲜活注脚。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顺始终坚守生态红色,以蜂糖李为纽带,利用荒山坡地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绿水青山间铺就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致富同频共振的康庄大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