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高新区:千亿产业逐“绿”攀高

60台挖掘机同时作业、80辆运输车往来穿梭、400余名工人有序施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西南岩溶地区装机规模最大的纯抽水蓄能电站——黔南抽水蓄能电站正拔地而起。
作为贵州省首批推荐的两个站点之一,黔南抽水蓄能电站于2024年12月破土动工,计划2029年建成。投运后,该项目15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每年可吸纳17.9亿千瓦时风光电,替代61.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
航拍黔南高新区工业园区。福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而在福泉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活垃圾正经历着一场奇妙的“变身”。“每天,大量的生活垃圾被运送到这里,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转化为电能。”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方式,每年可节约1万吨标准煤,减少2.6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源变革正重构工业基因。这个从磷矿开采起步的老工业基地,凭借2台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2家在建总装机2700MW的抽水蓄能企业、5家余热发电企业及分布式光伏项目等共同发力,构建起了火电、水电、垃圾焚烧发电、光伏发电、企业余热发电的多元互补能源矩阵。
在此过程中,黔南高新区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20-2024年,电力消费占比从46.06%降至22.20%,而天然气消费占比翻倍至1.67%,煤炭消费占比五年下降超5个百分点。这,不过是黔南高新区逐“绿”攀高的一个缩影。
园区一隅。福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做足磷、不唯磷、超越磷。近年来,黔南高新区立足“亚洲磷都”和完善的磷化工产业优势,抢抓新能源材料“风口”机遇,构建了以现代化工为首位产业、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和节能环保为新兴产业,新型储能和未来材料为未来产业的“1+2+2”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磷化工产业发展上探索出一条向新能源电池材料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转型路径已然清晰,如何让这条新赛道更加可持续?老牌企业磷化集团累计投入约30亿元,实现磷石膏循环利用;川恒与裕能、盛屯等企业构建了“磷化工+金属冶炼+新能源材料”耦合产业链,实现资源循环共享;园区企业产生的飞灰,会被送到贵州星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资源转化……
循环经济的浪潮,推动曾经以化肥为主导的磷化工产业,在新能源电池赛道实现了华丽转身,开辟出千亿级增量空间。数据显示,黔南磷化工产品中,化肥占比已从2018年的78%降至2024年的52%;与此同时,磷酸铁、六氟磷酸锂等新材料异军突起,产比强势突破40%。
园区一隅。福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不仅如此,磷化工固废治理方面,黔南高新区同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4年,贵州磷化集团瓮福化工公司建成的磷石膏资源化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循环经济项目,以全球最大规模刷新行业纪录。这套“变废为宝”的绿色生产线,每年可消化140万吨磷石膏,同步产出60万吨硫酸与80万吨水泥。
能源变革、产业升级、固废治理,在“富矿精开”战略引领下,黔南高新区锚定磷化工、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三大支柱产业,加速构建千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探索资源型地区突破“双碳”约束的新路径。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黔南高新区凭借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强度五年骤降45%,同时工业增加值翻番的硬核指标成功入选,成为肩负探索资源富集地区高质量碳达峰路径新使命的国家级“试验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