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床上的“光明中枢”!不眠仓库点亮都江之夜

“吱呀——”一声轻响,南方电网都江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物资供应组负责人田维洪从仓库角落那张简易行军床上撑起身子,凌晨1点的寒气混着机油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手电光扫过堆积如山的导线、金具、变压器,他抓起24小时在线的对讲机:“10千伏都坝线急需的2公里线已装车,5分钟后发往78号杆抢修点!”这张行军床,成了南方电网贵州都匀供电局决战三都二次洪峰战役中,物资保障体系的“神经中枢”。
南方电网都江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物资供应组工作人员会议谈论物资保障相关事宜。陈文豪摄
当6月28日洪峰再次撕裂贵州黔南三都水乡,电力设施二次受创,这张行军床便支在了都江抢险最前沿的物资仓库。作为物资供应组负责人,田维洪和团队把“家”安在了战场心脏。“每天4点卸货,6点装配,睡在这里更方便”——这朴素的“方便”背后,是与洪魔赛跑的极限时间表。行军床所在处,就是保障“大动脉”搏动的核心,应急照明设备在此分发出征,发电机轰鸣着完成调试,成吨物资通过人背肩扛、冲锋舟转运,硬是在塌方断路中撕开“光明补给线”。
南方电网都江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物资供应组工作人员清点物资。陈文豪摄
行军床见证着物资保障的“零时差”响应。每当抢修前线传来需求,行军床便即刻“激活”。深夜的紧急呼叫中,军床在仓库角落发出不堪重负的“嘎吱”闷响,薄毯滑落在地,露出锈迹斑斑的弹簧骨架。田维洪赤脚踩进冰凉的积水,抓起倚在床腿的手电——光束劈开黑暗的刹那,浑浊水面泛起油污的虹彩,漂浮的木箱碎片撞上浸泡变形的纸箱。他蹚过齐膝的泥水走向货架,手电光柱在堆积的金属件上急速跳跃清点出15套金具,确保物资精准送达故障点。这张床从未真正温暖——它承载的是断续的休整、即时的响应,是保障体系高效运转的“物理支点”。当行军床成为“永动站”,物资链便化作“不眠川”,从6月29日柳江村160户复电,到7月1日凌晨都江全域光明重燃,每一次开关合闸的脆响,都回荡着行军床边不灭的守候。
南方电网都江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物资供应组工作人员清点物资。陈文豪摄
洪峰退去,万家灯火渐次点亮。当最后一盏灯在都江的夜色中亮起,田维洪终于允许自己在行军床上眯一会,沾满泥浆的蓝色工作服下,紧握的对讲机仍闪烁着待命的绿光。此刻,这张行军床不再是简陋的卧具,而是一座精神坐标——它丈量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厚度,铭刻着“顶得住、供得上”的铁军担当。在重焕生机的三都大地上,这张行军床所承载的,正是守护光明的永恒誓言。(张程、莫治仁)
南方电网都江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物资供应组夜间休息。吴吉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