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开阳县:俯身听民声 妙招解难题

2025年06月30日14:08 |
小字号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倾听民声,力破难题,可顺民心民意,可解民困民忧,可掌航行之舵。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开阳县持续强化学习研讨深化认识,查摆问题检视不足,开门教育服务群众,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全力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切实把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惠民实绩,积极推动学习教育见行见效。

开到厂门口的末班车

“公交车开到了厂门口,再也不用担心赶不上末班车啦。”6月10日晚上7点40分,看到从远处缓缓驶来标准厂房的公交车,开阳县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员工朱艳芝利索地收拾好东西,走几步坐电梯下楼,就坐上了今天回城的最后一班公交车。

图为:紫兴街道公交车开到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工厂门口.jpg

紫兴街道公交车开到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工厂门口。

流合大山是开阳县紫兴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巾帼创业基地”,朱艳芝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离家近、业务熟、收入稳,这份工作让她很是满意,可美中不足的就是下班通勤。“晚上,公司八点下班,公交末班也是八点,每次都要急急忙忙提前赶到公交车站去等车,生怕错过。”朱艳芝解释,尽管公交站离厂区只有两三百米的距离,但稍不注意就可能赶不上末班车。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合大山的员工大多依赖公交出行,由此产生的时间冲突困扰着许多像朱艳芝这样的“打工人”。

在走访企业过程中,紫兴街道倾听到他们的诉求,便第一时间协调县公交公司,共同深入实地调研,经多方协调,最后确定每天的末班车在晚上7点40分准时开到标准厂房门口,等待下夜班的企业职工,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员工上下班需求,为企业员工打通通勤的“最后一米”。

“以后都不用大晚上骑摩托车来接我了,现在在厂门口就能坐车啰。”当晚,回家的公交车上,刚下班的几位女员工兴奋地给家里人分享着在厂门口乘车的好消息,暖心接驳、安心归家,听民声、解难题的务实之举,铺就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之路。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实践中,开阳县坚持把“开门搞教育”作为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有效途径,联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线上线下征集群众意见,广泛收集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安全隐患消除、美化绿化亮化等3类289个群众关心关切的具体问题,通过系统性分析研判,分类有序推进整治。

随着一个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曾经的一张张“问题清单”,变成如今的“幸福清单”,群众脸上绽放灿烂笑容。

接通乡亲家的自来水

这几天,云开街道毛稗田社区毛稗田组群众汪兆金家里正在忙着安装新水表,看着周边邻居家陆续接通了水管,他对于喝上新的自来水满心期待。

图为:云开街道毛稗田社区毛稗田组自来水管铺设沟挖掘.jpg

云开街道毛稗田社区毛稗田组自来水管铺设沟渠。

今年69岁的汪老汉已经在毛稗田住了20多年,过去,因为历史原因,毛稗田没能接上城市管网,只能饮用村里的私人水厂水源。“这个水源水量不够大,再加上这几年干旱严重,时不时就会断水。”毛稗田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兰艳说,迫于无奈,私人水厂只能分时段、分片区供水,这让毛稗田组153户、527人面临各类饮水难题。

针对群众的饮水困难,云开街道高度重视,迅速响应,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及相关部门深入水源地进行实地检查,详细了解情况,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最终,经过多方协商,部门联动,街道决定申请2025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连通市政管网解决毛稗田组饮水问题。今年4月,项目正式开始施工,饮水工程备受关注。“这个饮水难题困扰了我们很多年,感谢党和政府、社区两委帮助解决饮水问题,现在大家伙就盼着项目早日完工。”村民组长童普兵简单几句话表达出所有村民的共同愿望。

看到困扰多年的饮水工程终于开工,毛稗田组群众心里乐开了花,纷纷配合施工方挖开自家门口的支管管道,为接通水管做好准备。“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七月中旬即可全部完成,届时,家家户户都能喝上放心水、干净水。”兰艳如是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开展学习教育以来,开阳县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问题,全力破题攻坚,推动解决一类问题、改善一个领域、惠及一方群众。

据初步统计,学习教育以来,开阳县健全“校园餐”采购、供应、配送等制度12项,进一步规范校园牛奶采购程序,推动单价下降0.3元/盒;深化运用“平价药柜”机制,推动130家药店对大包装常用药品进行拆分销售,节约群众购药费用160余万元;修订完善殡葬领域制度4项,帮助群众每户平均减少治丧费用4671元,同比下降44.5%。

修好小区里的破烂路

守在自家的手机店,看到店外重新修好的路面,楠木渡镇临江社区楠博小区群众李万江心情极其舒畅。“把路修好,方便你我,更方便大家,这才像样嘛。”李万江的眉眼笑成了一朵花,笑容里全是对“新路”的满意。

楠木渡镇临江社区楠博小区地面坑洼修补.jpg

楠木渡镇临江社区楠博小区地面坑洼修补。

楠博小区位于楠木渡镇,始建于2015年,尽管建成近约十年,但入住率始终不高。受限于其“农村小区”性质,小区始终未能引入专业物业,但凡小区里出现大事小事,群众都习惯去找社区“撑腰”。

李万江入住小区后,在小区里开起手机店,手机店前正是小区的步行街。“小区没有封闭管理,一直是开放状态,步行街就变成了镇上的主通道,人流车辆众多,时间一长就压得不成样子。”李万江回忆,一到下雨天,红砖铺成的步行街多处积水,卫生状态也令人堪忧,是小区居民头疼的“老大难”。

为给群众营造良好的通行环境,临江社区创新思路,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为突破口,由社区工作人员点对点联系住户,摸清群众改造意愿,经群众同意后,再由住户自愿筹资重新修复路面。同时,同步建立“每日账务公示栏”,将每一笔收支明细公之于众,确保资金使用全程透明,让群众捐得明白、看得清楚、参与监督。

终于,5月11日,步行街修复工程正式开工。消息传来,周边居民热情高涨,纷纷自发涌向工地。李万江自告奋勇,起早贪黑义务值守物料区,杨梅毫不犹豫打开自家水龙头,从早到晚源源不断供应和泥修路所需。他们和众多自发参与的群众一起,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动人乐章。

作风的转变,是最有力的号召;务实的行动,是最有效的证明。当社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俯下身子听民声,沉下身子干实事,一种无声却强大的力量正在凝聚。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转变胜过千言万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最终落实到行动中。从冷眼旁观到主动伸手,从疑虑重重到真心拥护,这背后正是“俯身”倾听赢得的信任,“沉身”实干换来的认同。

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开阳县在实践中“对症下药”,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问题入手,及时为群众治“痛点”、解“难点”、疏“堵点”,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答好为民答卷。(文/图 李春明)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