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沟渠、一场培训、一条道路中的民生民意民心
贵州省息烽县:为民办“小事” 推动学习教育见行见效

沟渠疏浚、技能培训、道路修缮……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的镇、村党员干部正在用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撸起袖子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用一件又一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实事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疏浚一条农用沟渠
“眼下正是农田最需要水的时候,可这沟渠当时堵得十分厉害,水根本到不了田里,我们就及时向村里反映。”息烽县永靖镇河丰村三组村民王义林指着水流哗哗的沟渠说道。
践行“民呼我应”,问需于民是关键。永靖镇河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祝邦文说,“我们了解到村民反映灌溉沟渠堵塞的问题后,立即组织全村10余名党员、村民对河丰村段农用大沟进行清淤,保障辖区灌溉沟渠通畅。”
息烽县永靖镇河丰村党群合力疏通农业灌溉沟渠。
清理现场,大家挥动铁锹铲除厚厚的淤泥,用镰刀割除沟边杂草,砍去疯长的灌木……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近6公里的灌溉沟渠清淤工作,覆盖河丰村600余亩灌溉农田,惠及村民200余户,有效解决了村民反映的灌溉难题。
看着疏通后的沟渠,河丰村二组村民熊兴富高兴地说道:“村里面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这个时候清理沟渠,太及时了。”
一条畅通的沟渠,连接的不仅是水源与水田,更是党心与民心。对此,永靖镇副镇长李坤燚表示,“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用大沟,流经永靖镇河丰村、永阳街道立碑村等4个村,全长10余公里,承担着永靖、永阳2000余亩农田灌溉重任,涉及村民400余户。我们把沟渠管理维护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具体行动,让群众得到实惠、见到实效。”
开展一场农技培训
“大家看,我们在进行芽接时,要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接穗,削芽的时候要保证切面平滑……”在息烽县青山苗族乡绿化村的核桃林里,来自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核桃研究所专家服务团成员正在为核桃种植户们讲解核桃嫁接相关知识。
青山苗族乡核桃种植由来已久,目前,全乡有核桃种植面积1500余亩。其中,绿化村有核桃种植600余亩。但因传统种植技术落后、品种老化等问题制约着绿化村乃至全乡核桃产业发展。青山苗族乡党委、政府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核桃研究所专家服务团深入息烽县青山苗族乡绿化村为群众讲解核桃嫁接技术。
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让核桃种植户们更加有效掌握嫁接技术,青山苗族乡党委、政府多方协调,将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核桃研究所的专家服务团成员邀请到了核桃地里。
在郁郁葱葱的核桃树下,专家服务团成员手持工具,一边耐心讲解嫁接原理,一边进行实操示范,详细讲解核桃嫁接的每一个步骤和要点。种植户们围在周围,有的认真记录,有的拿出手机拍摄视频记录,生怕错过每一个技术细节。
“你的切口角度稍微大了一点,这样不利于接穗和砧木的贴合,要调整一下……”在理论讲解与示范结束后,专家服务团成员鼓励村民们亲自上手实践,并及时纠正种植户们不规范的操作情形。
在经过反复练习后,绿化村后寨组的核桃种植大户张兴奎逐渐掌握了嫁接技巧。“以前觉得嫁接很难,现在专家手把手教,我也能学会,以后我家15亩核桃树有望结出更好的果子了!”张兴奎高兴地说。
科技赋能核桃产业,智力下沉助力苗乡振兴。“专家服务团的核桃嫁接技能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为我们青山苗族乡核桃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青山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谢幸幸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大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运用新技术大力推动核桃产业发展,为青山苗乡乡村振兴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致富路。”
修缮一条农村道路
“路修平整了,车稳当、人舒心,再也不用遭‘灰头土脸’的罪了!”看着刚刚修好的平坦进组路,息烽县石硐镇何家洞村高山组村民杨开志难掩喜悦。
此前,石硐镇何家洞村高山组、坝子边组、高坡组3个村民组的进组公路因年久失修,导致道路破损严重、坑洼不平,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影响群众出行顺畅。修缮道路成为了当地群众的迫切期盼。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针对群众反映的道路破损问题,石硐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36万元项目资金,明确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抓项目落实。对此,石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静说,“群众的事是大事,我们通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在一线转作风、办实事,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修缮完后的息烽县石硐镇何家洞村坝子边组通组公路。
经过20多天的紧张施工,以前坑洼不平的“闹心路”摇身变成了平坦的“顺心路”。
如今,何家洞村新修缮的道路如一条银带蜿蜒在青山间。这条事关群众的“民生路”,改变了高山、坝子边、高坡3个村民组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困境,得到当地村民的高度赞赏。
疏浚一条沟渠、开展一场培训、修缮一条道路,这些事看似不大,但关系的是民生、体现的是民意、得到的是民心……这些具体行动,不仅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更推动学习教育成果在基层落地生根,形成了学用结合、以学促干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图/文 雍仕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