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县马场镇:水磨面“磨”出大产业

在普定县马场镇,“马场水磨面”是当地人世代相传的骄傲。早年间,村民们靠着马场河的潺潺流水驱动石磨,将颗粒饱满的小麦细细研磨。这种古老的水磨工艺,最大限度保留了小麦的麦香和营养,磨出的面粉细腻柔韧,做成面条爽滑筋道,蒸出的馒头麦香四溢。历经岁月沉淀,马场水磨面的传统工艺一直延续至今,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乡愁记忆,更成为普定马场响当当的特色产业,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房屋临水而建,水中筑起水坝,利用水位高度差产生的动能转动水车,再由水车带动石磨匀速转动,一粒粒金黄的小麦便褪去外壳,变成粉状,散发出浓郁的谷物香味。磨面过程中,河水又经由出水口汇入河流,如此进水出水循环往复、无需用电就能推动石磨磨面的工艺,便是普定县马场镇的传统水磨面工艺。
普定县何元敏面条加工店负责人何元敏称:“我做这个面条已经做了十多年了,都是老一辈的传承下来的,以前的人都追求机械化 现在大家反而更喜欢最朴实最原始的工序,所以这个面条的销路是比较可观的。”
马场水磨面需用产自马场本地的小麦反复磨8次,磨至细密后才能进行下一步面条加工。由于水磨转速较慢,1分钟转动32圈,属于冷磨,磨面过程中不会受热产生初发酵,小麦的风味物质得以最大程度保留,因此做出的面条富有韧性、久煮不烂、麦香浓郁,深受大众喜爱。
“一天能磨200斤麦子,生产的面粉在140斤左右,一年收入大概10万元,也不想出去打工,在家里面做这个还是比较自由,而且照顾得到家庭。”何元敏说道。
与何元敏的全手工制作工艺不同,严万福经营的乾备水磨面工坊内,两台水磨同时磨面,在保留传统水磨工艺的同时,该作坊于十多年前便引进机械进入面条生产制作环节,大幅提高了面条生产效率。
“我们每年收二十多万斤小麦,做下来产值达到100多万,我们平时就固定4到5个工人,需要的时候再从外面找人加班来带着做。”贵州省脑乾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严万福。
凭借马场河丰沛水源与平坦地势,普定马场镇自明清起便发展出水磨面工艺。技艺代代传承,秋收时沿河磨坊日夜运转,麦香四溢。如今,马场水磨面已形成集种植、研磨、营销为一体的产业,不仅畅销本地,更通过电商走向全国,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
“现在全镇共有20多家大小作坊正在常规进行水磨面生产,2025年我镇小麦的采收面积是6000余亩。”普定县马场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张安表示,将继续扩大本地小麦的种植面积,争取达到1万亩以上,目前马场镇全年水磨面的产量大概在200万斤以上,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下一步,争取把总产量翻番做到500万斤以上,争取产值做到3000万元。(林倚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