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开阳县高寨乡:菌菇产业富乡亲 助力乡村促振兴

2025年06月09日11:11 |
小字号

初夏时节,在开阳县高寨乡久场村的食用菌基地,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喜悦的景象,村民们正忙着加工菌棒、采摘菌菇,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与幸福。久场村,这个远近闻名的“蘑菇村”,再次以其独特的食用菌产业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村民们忙着加工菌棒.jpg

村民们忙着加工菌棒。

走进食用菌种植基地,110座整齐排列的大棚映入眼帘。这些大棚不仅是菌菇生长的家园,更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希望之地。随着采摘季的到来,大棚内的菌菇如雨后春笋般簇拥生长,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据基地负责人李群介绍,久场村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已经从最初的小规模种植,发展成为如今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除了110个养菌棚和出菇棚外,还配套建设了1个菌棒加工厂房、两个冷库和两个烘干房。在菌棒种植、浇水管护、出菇采摘、对外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带动了当地50余名村民就业和增收。

图为:村民们正在采收菌菇.jpg

村民们正在采收菌菇。

笔者走进该基地的菌棒加工厂房内,厂房内机械轰鸣、欢声笑语不断。20余名务工群众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正忙着拌料、装袋、灭菌……在自动化设备的高效运作下,各种优质混合物料被快速装袋封口,生产好的菌棒整齐排列,一幅热闹非凡的繁忙景象映入眼帘。

不远处的出菇大棚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只见村民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采摘,有的负责搬运,还有的负责将采摘下来的蘑菇放入冷库保存。他们手法熟练,动作迅速,不一会儿工夫,一筐筐新鲜的菌菇就堆满了仓库。

“最初我们依赖从外地购买菌棒,成本投入较大;现在我们都是自己加工菌棒,降低了成本,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他们增收。”李群说,如今,基地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实现了“一年四季”错峰出菇,不仅让务工群众全年有活干、有钱赚,也极大地提高了菌菇的年生产量。

图为:菌菇长势喜人.jpg

菌菇长势喜人。

据实地了解,该基地今年计划生产60万棒菌棒,一个菌棒预计可以产出1.5至2斤鲜菇,菌菇远销成都、重庆、南宁等地,市场供不应求,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00余万元,年均可发放村民务工工资80余万元。

“基地在产销旺季的时候,至少需要四五十个村民加工菌棒、采摘菌菇。”久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勇介绍说。这些菌菇经过冷藏包装后,会迅速运往市场进行销售。由于品质优良、口感鲜美,久场村的菌菇不愁销路。

图为:食用菌种植基地全景.jpg

食用菌种植基地全景。

久场村的食用菌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他们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方式,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当地务工村民增收。同时,还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加强市场营销等措施,不断提升食用菌的品质和附加值,使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下一步,开阳县高寨乡将继续发挥食用菌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业水平、拓展销售渠道,为村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高寨乡主要负责人谢丹说,同时,高寨乡还将积极探索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图/文 冯成丽)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