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阳市二医(金阳医院):多学科协作让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2025年06月05日16:55 |
小字号

近日,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34岁的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命悬一线。急诊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全科医学科等多学科精准协作,运用“心肺复苏CPR+ECMO+急诊PCI术”组合拳,最终让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多学科协作让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多学科协作让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5月8日晚上8点,34岁的患者捂着胸口来到急诊室,心电图刚连上,监护仪就发出刺耳的尖鸣——他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脏突然停跳了。

“瞳孔散大!立即心肺复苏!”急诊科主任李桂云一声令下,副主任谢巍带领抢救团队瞬间启动。20分钟不间断胸外按压,3次电除颤术、电除颤的蓝光“劈开”诊室,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酸中毒数据触目惊心(PH7.00,乳酸17mmol/L),紧急气管插管……

1

多学科协作让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一系列抢救措施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当微弱心跳终于恢复时,所有人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但更凶险的危机正在逼近:心源性休克如暗流涌动,氧合指数跌破100,心脏随时可能再次停跳,一场与死神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

患者命悬一线,救治时机稍纵即逝。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接到紧急会诊通知后立即前往察看患者病情并迅速与患者家属沟通,为患者取得一线生机必须用上医院的“救命神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来给患者提供循环支持,保证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患者在自动心脏按压仪持续胸外按压下被送往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主任何莲、副主任徐奇带领团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边心肺复苏,一边快速为患者建立VA-ECMO体外循环管路,鲜红的血液流入人工心肺机,如同给衰竭的心脏安装了“备用发动机”,为生命支撑起了一道重要防线。随着VA-ECMO的成功实施,患者自主的心率逐步维持在90次/分,氧合指数上升,血管活性药物逐渐减量。

复查心电图显示患者广泛前壁导联ST段持续抬高,在心内科主任唐峰及胸痛中心团队专家讨论后,决定在ECMO的支持下进行急诊PCI手术。

星夜大转移,ECMO医护团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将患者从ICU护送至心导管室紧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造影显示前降支近段闭塞,团队立即植入支架成功开通闭塞血管,解除“罪犯”血管闭塞,恢复TIMI3级血流;增加患者冠脉供血,凌晨,监护仪上的波形终于泛起有力的涟漪。从心跳骤停到血管再通,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全院只用了4小时。

在完成高难度急诊PCI手术后,患者被安全转送至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ECMO运转的日日夜夜,重症病房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大脑因缺血缺氧陷入“昏迷风暴”,肺脏像注水的气球靠纯氧勉强维持,肝肾指标全线飘红,感染如野火蔓延,肋骨骨折,凝血功能调控,内环境紊乱及营养支持……

多学科协作让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多学科协作让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但医护人员的“战术手册”充满智慧:亚低温治疗为大脑撑起“冰盾”,降低神经细胞死亡率,呼吸机参数精准调整,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出肺部“战场废墟”,抗感染方案升级3次,精准制导导弹围剿致病菌,营养泵昼夜运转,为衰竭的器官输送“战略物资”。

在第4天,患者成功撤离ECMO。第7天,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第21天,好转出院,患者神志清醒,心功能显著改善(EF值回升)。得益于早期亚低温治疗和快速的循环重建,患者未遗留严重神经损伤后遗症。

多学科协作让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多学科协作让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这场生命保卫战胜利的背后,是医院多学科会诊团队(MDT)的硬核实力,从ECPR再到PCI,各学科如同精密齿轮咬合,分秒必争。同时管理心脑肺肝肾,像“五位一体”的防御工事,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提前布防,把神经损伤风险扼杀在萌芽。这种紧密协作、高效联动的救治模式,为挽救更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带来了希望。

未来医院将继续以尖端技术和多学科协作,为更多“不可能”创造生的希望。(图/文 伍垚、吴迪、叶皓)

(责编:敖嘉钰、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