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镇
修文县幸福村:擦亮“幸福旅居”名片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日前,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出炉,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幸福村榜上有名。近年来,幸福村深入推进农村“五治”,弘扬文明新风,不断擦亮“幸福旅居”名片,做实农文旅融合文章,乡村全面振兴蹄疾步稳。
修文县幸福村:擦亮“幸福旅居”名片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初夏时节,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幸福村14户农户瞄准发展势头良好的旅居产业,正加紧改造闲置农房、打造旅居民宿。当地村民王丽从年前开始,将自家两层楼的房屋改造成精品旅居民宿——“林阳小苑”,目前,20个床位已全部被省外旅居客人预订。
“我家今年改造了10个房间,其中有6个标间、3个大床房、1个单人间,每个房间都配套有电视机、卫生间。在村‘两委’的宣传推介下,现在所有客房都被客人预订完。”王丽开心地说。
建设民宿的同时,王丽还将庭院进行改造,配套鱼池,摆上各类花卉;将院墙外撂荒的庄稼地铲除杂草、进行平整,用砖瓦与混凝土砌成一个个“迷你”菜园和造型精美的花园,让普通庄稼地“脱胎换骨”成观光休闲的农耕体验园。
修文县幸福村:擦亮“幸福旅居”名片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游客来了以后,我就给他们推介这些小菜园,他们想种蔬菜,我就租给他们种;他们种好以后管理不了,我帮他们管理都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农村种庄稼的感觉。”王丽说。
除了王丽等14户新建民宿在“筑巢引凤”等待远方客人前来消夏避暑,幸福村之前已建成的41户旅居民宿也在不断丰富业态,通过“微改造”实现大提升。村里的“贵阳福雅民宿”经过半年时间的“沉淀”,目前已配套完善“福雅生态餐厅”、休闲茶吧等设施,同时,将当地苗族同胞世代传承的民间疗养技艺——“苗汤”进行开发利用,为即将入住的旅居客人提供优质康养服务。
“以前,寨子里的妇女坐月子、娃娃风热感冒、老人家患风湿,我们都是用这个‘苗汤’给他们泡。现在来村里旅居的老年人多,我们打算把‘苗汤’传承下去,不光是我们受益,让这些来居住的老年人也受益,他们来这里不光可以玩,还可以调理身体。”“苗汤”传承人陶凤蓉说。
据悉,幸福村位于修文县城郊区,紧邻于中国阳明文化园。近年来,该村发展水晶葡萄、青脆李、草莓、猕猴桃等水果产业120亩,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五治”,先后实施宜居农房改造、污水管网、“三园”建设等项目15个;持续壮大“幸福旅居”产业,拓展增收渠道,近两年来,实现旅居综合收入达300余万元,荣获“贵阳市红白理事会一类示范村”“贵阳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今年,幸福村进一步巩固乡风文明建设成果,建设“幸福学堂明伦精舍”,推进非遗技艺、阳明文化传承,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文艺活动;完成“幸福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该公墓面积4亩,共有穴位406个。
修文县幸福村:擦亮“幸福旅居”名片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公益性公墓的修建,主要目的是推进移风易俗,把老百姓的思想转变过来,农村老年人过世以后,不大操大办,减少群众开支;另一方面,就是提倡埋小坟头,通过大坟头的改革,解决今后埋葬坟墓占耕占基的问题。”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大江说。
同时,幸福村努力完善乡村游乐设施,沿修文河与狮子山,建成宽1.5米至2米的休闲健身步道5公里;引导村民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态,围绕“乡愁味”推进人居环境“微改造”。该村力争用三年时间健全配套产业链,让旅居民宿达160户以上、高端精品民宿达35家以上,进一步擦亮“幸福旅居”名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将持续推进农村‘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以十一组为中心,把‘幸福旅居’产业向其他几个村民组进行推广,逐步把我们‘幸福旅居’品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孙大江说。(图/文 姜继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