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发展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2025年05月27日08:29 |
小字号

近年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四新”“四化”及地方产业需求,以学科建设为根基、以平台搭建为支撑、以成果转化为纽带,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突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书法课堂。

书法课堂。

学科建设攀高峰:构筑创新发展“四梁八柱”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特色学科与新兴学科协同发展。在“十四五”期间,获批4个省级区域一流学科,其中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重点支持名单,体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省级学科验收中获优秀等次。2024年,中国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学再获贵州省第二轮一流学科立项,一流学科总数位列全省地方高校首位。同时,学校硕士点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新增教育、电子信息、美术与书法3个硕士授权点,2026年新增硕士点建设有序推进,学科体系日益完善,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两步铵解法磷矿富集技术中试合作项目。

两步铵解法磷矿富集技术中试合作项目。

科研创新结硕果: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富矿精开”“六大产业基地”等战略需求,组建多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化学学科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JACS》发表封面论文,相关成果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2024年高被引论文数量较2023年翻倍,达8篇,科研影响力显著提升。在磷化工领域,“湿法磷酸除杂新技术-磷酸脲结晶净化法”斩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并推动中试及产业化进程;围绕磷矿全产业链无废弃物利用,开展化学选矿、尾矿再利用、湿法磷酸新工艺等核心技术研究,形成磷酸钡新型玻璃材料等一系列新产品及工艺,为黔南磷化工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此外,“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精准选育与创新利用”获批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富矿精开”团队获省教育厅2025年“百校千企科技攻关揭榜挂帅”1000万项目立项,均实现历史性突破;“不同灭菌温度和时间及储存温度对刺梨营养物质影响研究”等项目服务地方企业,助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

与企业签署项目合作意向书。

与企业签署项目合作意向书。

平台建设提能级:打造成果转化“强磁场”

学校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建成省部级科研平台21项、产业孵化基地4个,其中“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黔南高新区园)”作为贵州省唯一建在高新区的大学科技园,获省科技厅600万元建设资金,成功解决高校“中试基地”建设难题,催化“石塑箱”“磷硫钛精细化工固废利用”等项目联合攻关;“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技术高等研究院”获地方政府200万元首期支持,聚焦产业技术瓶颈,打造集研发、转化、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4个产业孵化基地成效显著,“新农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带动企业产值从1500万元跃升至7500万元,珍稀药用植物培植、牙舟陶艺开发等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技术高等研究院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揭牌。

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技术高等研究院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揭牌。

成果转化加速度: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技术研发-转移转化-产业应用”高效机制。“十四五”期间,签订技术服务合同190项,专利转化或许可51项。2024年签订技术服务合同64项,专利许可合同5项,形成“铵解法富集并副产工业级硝酸钙和磷酸镁”“油茶蜂花粉高效采集与无人机辅助授粉技术”等典型案例。通过培养国家技术转移经纪人、申报“科技专员”“百校千企”等项目,深化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动“负载型富矿类金属催化材料”“磷尾矿土壤改良技术”等成果在省内外推广应用,其中催化材料研究成果依托深圳华算公司在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转化,助力区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人才引育增活力:锻造创新发展“先锋队”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引育用留”全周期人才体系。现有博士245人,优青人才计划5人,ESI前2%人才1人;通过“科技入黔”平台引进“一拔尖三优青”人才及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机制,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组建“都匀毛尖与药用植物”“生态产业与文创旅游”等四大科研团队,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形成“需求导向、团队作战、协同攻关”的科研新生态。

学生做实验。

学生做实验。

开放合作拓格局:融入区域发展“大循环”

学校主动对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与发达地区高校院所合作。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建立科研及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在富矿类金属催化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在“科技入黔”战略推动下,获批“黔南州岩溶碳汇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获政策与资金扶持,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取得突破。同时,积极参与区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助力“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产教联合体”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展望“十五五”,学校将以“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平台能级、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组建四大科研团队,推动“湿法磷酸除杂技术”等成果产业化,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与高研院,聚焦富矿类金属催化、新型动力电池、矿物土壤修复、山地农业、生态文旅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生态,努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为贵州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正以科技创新为画笔,在黔南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学科强、科研兴、产业旺”的壮美画卷。(图/文 黄 毓 曼)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