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开阳县:绘就乡村治理“四张图” 谱写和美乡村“新乐章”

2025年05月27日11:17 |
小字号

初夏时节,在开阳县云开街道东山村教场坝小区内,村民们正享受着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实实在在便利。“之前小区这段路的井盖坏了,看着就让人揪心,怕出事儿。没想到网格员发现后,没多久就给换好了,现在走在这儿心里踏实多了。”村民张荣指着脚下崭新的井盖说。

开阳环湖新区.jpg

开阳环湖新区。

今年以来,开阳县聚焦乡村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利用村民议事日等载体平台,推动乡村治理工作从“单打独斗”变为“多元互动”,绘出了乡村治理新画卷。

强化党建引领 绘就乡村治理“振兴图”

乡村治理,党建是根本。在乡村治理的征程中,党建引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起开阳县穿洞村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卢天志说:“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始终把党建放在首位。这几年村庄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紧抓党建引领这一重要举措。”

穿洞村.jpg

穿洞村。

近年来,开阳县穿洞村紧扣“支部引领、两委带头、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抓党建促振兴的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党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开花结果,确保党旗飘扬在乡村振兴一线。

与此同时,还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头羊”作用,推进“说事、议事、定事、办事”四步工作法,畅通议事渠道,切实解决村民的“烦心事”,逐步形成支部引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聚焦产业发展 绘就群众增收“致富图”

党建引领为乡村治理奠定了基础,而产业发展则是动力源泉。

“今年头茬花被冷空气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好在四月天气晴好,加上农技专家的及时指导,第二批花挂果率还不错,再等两天口感会更甜!”正在果园里忙碌的村民张翠芬说道。她家种植了5亩枇杷,预计今年能收入6万多元。在翁昭村,像张翠芬这样的枇杷种植户有300多户,枇杷种植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初夏时节,开阳县花梨镇翁昭村的千亩“大五星”枇杷陆续进入了成熟采摘期。放眼望去,一颗颗枇杷宛如一盏盏金灿灿的小灯笼,在翠绿的叶片间若隐若现。果农们不时穿梭于林间,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箱,一筐筐饱满鲜亮的枇杷即将发往各地,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一筐筐刚采摘的枇杷整齐摆放,金黄诱人,吸引了不少过往游客驻足品尝、购买。“欢迎各地的朋友周末前来花梨采摘枇杷,首批尝鲜价在10元左右每斤,预计下周便可大量上市,采摘期可持续到6月中旬。”翁昭村党总支书记黄文权说道。

近年来,开阳县种植枇杷得益于当地独特的低热河谷气候,搭配富含硒元素的沙壤土质,各地出产的枇杷果形饱满、汁水丰盈、皮薄肉厚、甜度高、易剥皮。为确保枇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科学种植方法。采取“理论培训+田间实操”的方式,从品种改良、疏花疏果,到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帮助果农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果品质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生态建设 绘就乡村群众“宜居图”

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幸福路”实现了“户户通”,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里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房前屋后的墙面上,色彩绚丽的墙绘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走在合集村,仿佛置身于一幅“画中有景、景中有画”的乡村美景图之中。

秀美的环湖新区廊道.jpg

秀美的环湖新区廊道。

产业的蓬勃发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开阳县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重点来抓。相继制定“城乡环境双核”“美丽庭院”评比、“全天候保洁”“关爱服务”四项机制,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小满过后,走近环湖新区东风水库,静谧的水面上,几只白鹭踩水掠过,掀起一串涟漪,万物复苏的新“画质”,随手就能拍“大片”。

“现在的环湖新区东风水库越来越清澈,野鸭子、白鹭在这里定居,巨大的变化,都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功劳。”站在湖边远眺,云开街道校场坝小区杨昌华欣喜地说,儿时的东风水库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靠山吃山要养山,靠水吃水要养水。环湖新区东风水库的美丽蝶变,折射出开阳上下铆足干劲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努力。

如今,开阳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生态治理“护绿”,扩面提质“增绿”,产业融合“用绿”,执法监督“管绿”上齐头并进,一幅幅让群众生产生活宜居的图画展现在眼前。

创新基层治理 绘就乡村振兴“和谐图”

乡风文明是乡村治理的灵魂所在。

一约一榜.jpg

一约一榜。

开阳县采取“流动说事点”、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等村民自治形式,综合运用群众院落和田间地头等生活场所,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切实把群众的好点子转化成乡村治理之“锁”的“金钥匙”。

该县还依托工会、社工部、民政、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力量,引导优秀青年、妇女干事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社会救助、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等志愿服务活动,把调解触角延伸到了村组“神经末梢”,有效防范小矛盾激化升级为大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有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建立“一约一榜两会”运行机制——“一约”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一榜”即红黑榜;“两会”即红白理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修订136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组建红白理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并有效运行。引导红白事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抛开人情面子,自觉减少索要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炫富比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同时,将操办婚丧事宜纳入村务监督委员会范畴,摒弃不良陋习。

“现在的结婚酒,简单了,就请自家直系亲属吃一顿饭。以前村里面的搬家酒、月米酒、祝寿酒等酒席都在大操大办,现在群众的经济负担减轻了很多。”南江乡龙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大模说道。

抓好典型选树,加大“好婆婆、好媳妇”和道德模范、“最美基层奋斗者”“开阳好人”的评选力度,常态化组织开展“晒家规家训家书,讲家风家教故事”等系列活动,挖掘了一批自觉抵制高价彩礼、移风易俗、勤劳致富、诚信守礼、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公示上墙,用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众,不断厚植社会治理的道德沃土。

如今,走进开阳大地,乡村由“一处美”变“处处美”,“一时美”变“时时美”,“外在美”变“内在美”,全县的社会风气愈加良好。红白喜事不讲究阔气和排场,群众的“人情担子”减轻,陈规陋习现象少了,社会的文明风尚树起来了。(图\文 杨刚)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