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谷夏将至 烤烟大田移栽背后的科技密码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当淅淅沥沥的雨露浸润山间的土壤,晨曦中农人们弯腰掀开育苗棚的塑料膜,一株株嫩绿的烤烟幼苗在晨光中舒展枝叶。这是捧鲁基地单元烟农们忙碌的春耕图景,也是中国农业节气智慧——“雨生百谷”的现代演绎。
随着气温攀升,在有效降水量到来的黄金窗口期,烤烟大田移栽进入倒计时。在这片承载着乡村振兴希望的土地上,现代农技与传统农耕正在碰撞出新的火花。
育苗棚里的“生命接力”
清晨六点半,捧鲁基地单元技术员骆科付已在育苗棚一池池查看烟苗生长情况。“你看看这根子,白花花的包裹在根部,看着就舒服。”他弯腰拔起一株托盘苗说道。与传统育苗不同,这里的育苗盘全是托盘育苗,为增强烟苗素质,移栽前10天就开始干湿交替练苗,让烟苗在育苗棚提前感受大田气候,提高烟苗移栽后抵御大田不利环境生长能力。
捧鲁基地单元技术员骆科付在苗棚查看烟苗根须生长情况。
在海拔1600米的鲁布格镇,烟农万光华正在苗棚里一株株拔着烟苗,整整齐齐装入框内,准备运往烟田移栽。“这两年来实行拔苗移栽好多了,你看我现在先把大的这些选着拔了装走,稍小的留在育苗棚里继续生长,一两天这些小的又长了和之前拔走的差不多大,我一批批地拔,拔走的烟苗大小一致,我栽到地里烟苗也整齐,大小一致,方便管理。”
烟农万光华在苗棚拔苗。
深栽中的“生长哲学”
小雨刚刚结束,技术员吕辅军挽起裤腿的脚在松软的土地上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他举起大窝移栽用铁锹精准插入垄体示范着“大窝深栽法”。“大窝深栽法”将烟苗移栽深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形成独特的“根系深潜”结构。这种看似返璞归真的种植方式,蕴含着现代植物生理学智慧。
据农业专家观测,深栽使侧根数量增加30%以上,根毛区扩展至40厘米土层。当遭遇春旱时,深扎的根系能触及1米以下的地下潮湿土层。如遇夏季持续高温干旱,采用深栽技术的烟田因根须多根扎得深,抵御干旱能力明显增强。
捧鲁基地单元技术员吕辅军在示范大窝深栽方法。
井窖里的“呼吸密码”
十点钟的光景,太阳已攀至东南方天际,将暖意化作无数金针,斜斜地刺入湿润的土壤中。发玉坝区烟田里,烟农胡祖冲正在进行井窖移栽打井窖操作。在垄体垂直向下钻出直径8-10厘米、深18-21厘米的圆锥形孔穴,移栽时淋定根水盖上杯罩,烟苗就在这个空间里生长一周。
这个“呼吸通道”因为盖着杯罩,水分能在井窖内循环,极大减少水分蒸发,抗旱效果明显提高。有杯罩井窖气温也稳定,烟苗生长极快,井窖和杯罩的完美配合,既让烟苗有了充足的生长空间和相对稳定的温湿度,又让烟苗多了一层防护罩,抵抗移栽后大雨、冰雹、害虫对烟苗的伤害。
井窖移栽后盖杯罩烟田。
节气智慧的现代回响
站在鲁布格镇烟叶示范基地的观景台俯瞰,烟垄上黑白相间的农膜散发出道道光芒,滴灌管网似银蛇蜿蜒,移栽的烟株在垄体间整齐列阵,呈现出一种几何美学。这里开展的“井窖深栽+滴灌集成运用”技术推广,将传统农谚转化为可量化的生产标准,烟株养分供需更加平衡,使烟叶质量达到中棵烟标准。
节气不是刻板的农时表,而是动态的生态密码。捧鲁基地单元站长韩佩良介绍到,现在移栽期间烟草部门与气象部门协同合作,及时发布烟区气象动态监测信息。现代气象监测与传统生产经验的结合,让“谷雨移栽”的农时智慧精确到小时级,将最佳移栽期误差控制在24小时内。
当夕阳为烟田镀上金边,烟田农人们在烟垄间忙碌穿梭,随着一株株烟苗植入土中,现代科技与传统农耕的融合,在“雨生百谷”的节气轮回中,书写着山地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图/文 尹国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