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花桥镇:3000亩辣椒移栽正当时

暮春时节,草长莺飞。万物初盛,春耕忙碌。晨曦中的龙宝山上,千万条白膜均匀地缠绕着绿色的山岭,夕晖下的北坪坝区,数万计黑膜整齐地划分着黄色的土地。在辣椒种植的田间地头,割草机、起垄机、打孔器急促轰鸣,指导员、技术员、农民工人头颤动,成百上千的群众正抢抓季节时令,起早贪黑地推进3000亩辣椒移栽。
走进龙宝山,地膜随着山岭绵延,基地在土地上扩展,那是梁家屯村、鸭头坡村和两户大户的700多亩辣椒种植基地。连日来,七八十名群众在基地有条不紊地打孔、松土、放苗、移栽。
花桥镇长安营村田井友的80亩辣椒移栽。谭文斌摄
“我们把图斑整治和撂荒地复垦结合起来,把土地资源集中连片流转出来,努力让沉睡资源‘活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群众‘富起来’。”梁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世金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举措。
今年,梁家屯村探索“支部引领、村委主导、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实施”的发展方式,在龙宝山集中连片流转土地360亩,标准化建设辣椒种植基地,持续破解土地资源紧缺瓶颈,不断补齐产业融合发展短板,为群众搭建了就近务工创收平台。
“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两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上高中,既要让老人和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但每月又得担负生活的刚性支出。”梁家屯村王学芬一家6口人,她常年在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务工,每月至少有2600元的务工收入。
花桥镇北坪坝区掀起500亩辣椒种植热潮。陈丽摄
产业强起来,人气旺起来,农民富起来。据了解,鸭头坡、杨柳塘、双星、北坪等村,集中连片流转土地670余亩,种植辣椒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群众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180余个,助农就近务工创收21.8万余元。
在草木葳蕤的木腊山下,80多亩集中连片的撂荒地被重新深垦出来,新翻的泥土芬芳,和着山间的野花香,在葱茏的绿意中流淌。“把孔打在垄的正中间,孔之间的距离大约35至40厘米,苗要扶正、根要舒展,最大可能保障辣椒苗的成活率。”周继群给务工群众示范后,就和他们一起移栽了辣椒苗。
朝阳村63岁的聂世强一笔一笔算出他的收入账,他家流转土地有租金,他在基地上主要负责用机器生产,每天有200元的现金收入,他的妻子每天务工费80元,平凡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花桥镇朝阳村20多个群众正在加快推进辣椒200亩移栽。鲁廷林摄
为盘活土地资源,朝阳村村委会副主任鲁廷林以大户带动的形式,在该村流转土地200亩种植线椒,为30余户群众稳定提供了创收平台,光是起垄、盖膜、移栽就用了近800个工,发放工人工资6.5万余元。
据统计,该镇今年100亩以上种植大户4户,规模化种植群众9户,农户种植辣椒全覆盖。
走进贵州裕丰泰在北坪坝区的辣椒种植基地,三五成群的务工群众正在抢时间,加快完成500多亩辣椒种植。“昨天是34个劳动力,今天有51个工人来,预计这四五十个人要连续移栽六七天。”辣椒种植基地管理负责人黄开琴说,她从3月20号就到基地务工了,晴天雨天都要到基地上,每天工资120元,后续还要施肥、除草、采摘,活多着了。
群众在花桥镇龙宝山全面启动梁家屯村500亩辣椒种植。陈丽摄
据花桥镇党委书记何廷龙介绍,该镇聚焦“强村富民”目标,坚定守好“三农”发展“基本盘”,全力打好春耕备耕“主动仗”,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种植大户+群众”的发展方式,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辣椒3000亩,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激活了发展引擎,走出了一条干群大配合、资源大整合、产业大融合的发展新路,17个村(社区)实现了产业融合全领域、产业发展全覆盖。
截至目前,该镇规模化种植辣椒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20余个、季节性务工岗位860个,群众务工创收97.5万余元。(谭文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