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 新风采丨聚才引智“强磁场”!贵阳高新区如何让创新动能“燃”起来?

4月25日,贵州省迎来第五个“人才日”,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即将于次日拉开帷幕。作为全省首个人才特区,贵阳高新区始终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发展理念,通过搭建引才平台、优化用才生态、完善留才保障,持续擦亮“才聚高新”品牌,全力打造人才“向往之城”。
搭建引才“强磁场”,广纳四海英才
前不久,贵阳高新区赴外高端人才见面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此次见面会依托贵阳国家高新区(成都)招才引智工作站,是贵阳高新区延伸人才服务的一次有益探索。
“我们创新采取‘驻外办事处+大型人力机构+优企+名校’‘四级联动’方式,率先在成都建设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搭建省外省内回流、回引通道,将引才触角跨地延伸。”贵阳高新区组织人事部相关负责人说。
除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外,贵阳高新区还聚焦“两主一特”产业方向,开展靶向引才。
在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春季系列活动之“才聚高新·筑梦未来”2025年春季人才招聘会上,60余家名企提供超3000个岗位,涵盖高端制造、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活动创新采用“线上云聘+线下直通车”模式,求职者扫码投递简历、专车接送面试,实现从校门到展位的“无缝对接”。
人才,始终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贵阳高新区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搭建引才“强磁场”。数据显示,近三年,贵阳高新区引进重点产业人才超1.1万人,高校毕业生1.2万人,人才密度近3000人/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优化用才“大舞台”,释放创新势能
人才的价值在于与产业共成长。贵阳高新区深化“产业+人才+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
为拓展人才干事创业空间,贵阳高新区制定出台《贵阳国家高新区区管专家选拔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专家参与政策咨询、技术攻关。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以高层次人才团队为核心,依托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研究生联培基地,与省内高校共建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搭建了一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聚集起精密微特电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锻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通过“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模式,构建起“技术研发—中试熟化—规模生产”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建成省级人才基地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个、专家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8个,全年推动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7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2亿元,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新增授权专利1356件。
完善留才“暖心巢”,构建服务体系
人才“引得进”,更需“留得住”。
贵阳高新区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构建起“奖励+住房+教育+服务”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并配套购房优惠、安家补贴等政策,构建了人才“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服务,让各类人才“安居”又“安心”。
以住房保障为例,全区累计建设人才公寓、保租房超8000套。其中,科技人才小镇更以“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为理念,打造丰富生态景观和步行10分钟通勤圈,致力于成为人才“理想家园”。
同时,贵阳高新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机构”四位一体人才专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入企送政策、解难题”行动,累计协调解决医疗保障等关键需求超500项。2024年全年兑现人才新政补贴775万元,惠及400余名高层次人才。
放眼未来,贵阳高新区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开放的平台、更精准的服务、更有力的保障,奋力推动人才大汇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王轩禹)
来源:贵阳市高新区官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