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申友强:一生守护,让红色旧址永远鲜“靓”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遵义会议会址被柔和的灯光轻轻包裹,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古朴的建筑群,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出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红色的砖墙、青色的瓦片,在灯光的照耀下,色彩更加鲜明,一幅精美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申友强带领抢修队员走进遵义会议会址检查用电设备。艾启军摄
巡检完会址用电情况,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员工申友强掏出手机,时间接近晚上7点,璀璨的灯光褪去了疲惫的身体,申友强的心又踏实了起来!
“每当灯亮起的时候,都有一种无形的自豪感。”申友强说。工作39年来,他一直守护着遵义城区的万家灯火,守护着这里的红色印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遵义人,今年55岁的申友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一件事坚持了一辈子,那就是“电力抢修”。
39年里,申友强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和这里每一位客户,更没有离开过这片红色的故土。
刚参加工作时,瘦小的申友强被认为“根本就不是搞电力抢修的料”,但他骨子里有股韧劲儿:你说我不适合,我偏要做给你看看!经过艰苦磨炼,曾对电力工作“一无所知”的申友强,如今已是一名响当当的劳动模范。
申友强(中)与队员交流遵义会议会址用电设备巡视情况。艾启军摄
回忆过往,申友强记忆犹新:在八九十年代,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去抢修都是一种奢侈;故障检查一块摇表就是最先进的仪器;“大哥大”“BB机”就是抢修工作中的通讯工具;“电力抢修333”成了客户与供电的桥梁……
“那时候由于电力网架薄弱,城区电力未改造,遇打雷下雨,故障抢修就开始忙,仅查找故障有时就需要花上四五个小时,算上抢修,十几小时,甚至两三天都是常有的事。”申友强回忆。
时间拉回到2003年,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成立,电力抢修队进一步地优化和调整,遵义南北两城区电力抢修任务落在了他们身上,作为抢修队负责人的申友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个光荣的使命和责任。
申友强(中)对会议会址开关箱进行巡视。艾启军摄
2013年,遵义供电局党委成立了以申友强名字命名的“申友强服务队”,从当初32人的抢修队逐渐扩大到现在的80余人,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电力抢修110”“电力雷锋”。
在申友强服务队负责抢修服务的区域内,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一批重要红色旧址、历史文物,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保障好红色旧址的电力可靠供应和用电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申友强深知,电力是保障红色旧址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这些旧址的电力供应稳定可靠,申友强带领他的团队,对旧址周边的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更换了老旧的电线电缆,新增布点变压器及扩大容量,确保电力供应的充足和安全。
通过配电网的改造升级,智能化、数字化的升级加持,遵义城区,特别是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文化和历史文物的供电可靠性和用电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申友强(左)对遵义会议纪念馆配电室进行巡视。艾启军摄
2024年底,贵州电网公司建成了遵义会议会址核心圈高可靠示范区,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5分钟,供电可靠率99.99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压线路环网率、可转供电率、自愈率均达到100%;搭建以电鸿物联为基础的数字台区16个,形成设备数据互联互通、运维端边协同的高可靠性供电区域电力鸿蒙生态……
在示范区的中心位置,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静静伫立,每天来此参观的游客同样络绎不绝,日最高游客量超7万人次。“我们每天都安排有巡视检查,每一天我们都是在保电。”申友强说。
申友强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开展设备特巡、检修,实现会址纪念馆“零故障停电”。特别是在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及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活动期间,都是以“零事故、零差错”圆满完成每一次保供电任务。
“申友强不是在抢修,就是在去抢修的路上。”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可就算再忙,申友强都要到现场去看看,对新投运的线路、刚换的开关箱或变压器,反复核对数据资料,认真做好记录,了然于胸,成了城区配网线路“活地图”。
申友强在遵义娄山关红军小学宣讲红色故事。艾启军摄
不仅是“活地图”,申友强还是一名“发明家”。39年来,申友强从青涩学徒成长为全国劳模(2008年被评为“全国劳模”),这名一线普通员工没有高学历,却凭着爱钻研的劲头,靠着14,000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把抢修保电做成了精细活。
在“申友强创新工作室”,申友强带领20名核心队员潜心研究,相继研发“绝缘脚扣直接作业法”“移动式0.4千伏双电源切换柜”等15项技术创新,获发明专利8项。
传统技术不能忘,改革创新要跟上。申友强不仅自己干,更带着团队一起干,用一个个小发明解决了遵义会议会址核心圈的一个个大难题。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申友强不仅用一生来守护万家灯火,更是用一生去保护红色印记……(陈举、陈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