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从产茶大省到茶叶强省 贵州税务助力黔茶打造千亿产业

2025年04月22日15:25 |
小字号

近年来,贵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以“三茶”统筹为引领,全产业链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省税务部门以“政策活水”浇灌产业沃土,以“服务春风”护航企业成长,以“创新动能”激活发展潜力,为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税动力”。截至2024年底,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优势特色产业第一,抹茶出口额全国第一,税惠“春风”正吹拂着茶香,从深山飘向世界。

传承茶文化:税惠守护千年茶韵

贵州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宋代“南贡茶”到清代“赵司贡茶”,从“都匀毛尖”到“普安红”,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历史与匠心。贵州省税务部门深挖茶文化内涵,以精准服务助力技艺传承、品牌塑造、文化出海,让千年茶韵焕发新生。

兴义市税务局税务干部走进绿茗茶业生态基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现场详细讲解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政策与银税互动相关知识。张松摄

兴义市税务局税务干部走进绿茗茶业生态基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现场详细讲解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政策与银税互动相关知识。张松摄

在黔南州都匀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匀毛尖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子全用双手为都匀毛尖“炒”出了一片新天地。从茶山里的合作社,到广受好评的知名品牌,税务部门始终一路相伴,及时响应其涉税诉求,解决诸多发展难题,助力“张子全”品牌走向全国。

2025年初,税务部门组建专项服务团队,为企业“一对一”辅导发票开具与纳税申报事宜,让企业经营流程一路畅通,保障非遗产品顺利走向市场。如今,“张子全”牌都匀毛尖已畅销全国,企业茶园面积突破300亩,带动数百名茶农增收。

“现在对我来说,将传统的制茶工艺传承下去就是最重要的事。”张子全感慨道,“我还兼任了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都匀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客座教授,在税务部门的支持下,我能更好兼顾‘生意’与‘传艺’,让非遗茶香飘得更远。”

而在安顺市鸡场乡,安顺御茶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不浪费每一粒茶青”为宗旨,打造有机茶全产业链。税务部门通过“税惠润茶”服务队,精准推送税收政策,及时解决企业涉税疑难杂症,助力企业通过欧盟、北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认证。

在安顺市西秀区老落坡营场,村民正在采茶。曾鸿摄

在安顺市西秀区老落坡营场,村民正在采茶。曾鸿摄

“目前我们可年产1000余吨大宗茶,外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值上千万元;每年还能生产50吨名优茶,销往省外市场。”公司总经理邵欣宇表示,随着订单和销量的增加,公司的涉税需求也与日俱增,税务干部不仅送来政策红利,更引导企业规避涉税风险、合规经营,切切实实用“税力量”为茶文化出海赋能,让贵州有机茶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擦亮名片。

贵阳市开阳县也是茶叶大县,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贵州开阳蓝芝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依托百年古茶树资源,打造茶旅一体化项目,将茶园观光、制茶体验与非遗技艺展示相结合。当地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通知企业及时用足税收优惠政策,助力企业轻装前行,快速发展。2024年,蓝芝茶庄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以茶旅融合新业态,激活了文化消费新动能。

升级茶产业:税力贯通全链生态

“从300亩茶园起步,发展为茶园面积突破万亩的产业链龙头,这背后离不开税务部门风雨同舟的一路护航。”盘州市人大代表、保基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洪精回忆道,早些年,基地种植的保基茶虽然品质极优、连续多年获“国饮杯”全国优质茶称号,却由于春茶销售期短、品牌知名度低、对市场需求把握比较模糊等缘故,导致好茶卖不出好价,常有库存积压。

为破解产销瓶颈,织密产业链条,盘州市税务局依托“凉都・智税链”大数据平台,分析全国茶叶消费趋势,帮助合作社精准对接杭州、钱塘等地市场,打通供应链。五年来,合作社累计享受税费减免73.08万元,并利用减免资金引入自动化炒茶设备,生产效率提升30%,年产值突破400万元。

“税务部门给我们提供的数据分析太关键了,让我们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消费者对于茶叶的需求偏好,合理调整生产周期和产品结构,减少库存压力。”范洪精介绍,通过税务部门指导,合作社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全链条,茶厂规模也从“千亩”发展到“万亩”。

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单一种植”到“全链融合”,在贵州,如“保基茶”这般实现腾飞的茶企并不鲜见。税务部门以政策红利为杠杆,以服务创新为抓手,推动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新茶饮成为消费增长最为快速的行业之一,连续5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的遵义市湄潭县也积极招引相关企业落户,以“传统茶+新茶饮”双轮驱动的模式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当地税务部门组建“蜜蜂志愿服务队”,为企业提供24小时涉税咨询服务,针对性为企业答疑解惑,提前预警潜在风险,确保税收优惠政策红利直达快享。

“近五年,我们享受各项税费减免金额累计超500万元,‘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公司在产品研发、原材料品质等方面的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生产线已增加至24条,茉莉茗香、蜜桃乌龙等多款新式茶饮广受好评,与100余家品牌公司、10万余家门店建立了长期供应合作关系,市场‘辐射’到全国各地。”贵州春水堂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子豪欣慰地说道,在税务部门的多方位帮助下,公司不仅减轻了负担,更有更充足的底气爬坡过坎、乘风而上。

国家税务总局凤冈县税务局走进茶海,全力打造“税务+景区+游客”立体宣传模式。曾令龙

国家税务总局凤冈县税务局走进茶海,全力打造“税务+景区+游客”立体宣传模式。曾令龙

“中国富锌富硒茶之乡”凤冈县的老牌茶企贵州省凤冈县红魅有机茶业有限公司也在“税力量”支持下勇闯新赛道。凤冈县税务局为企业定制《茶叶行业税费服务指引》,着重解读电商平台推广运用过程中的涉税账务处理。企业依托税务部门推出茶青收购、生产、销售全流程监管app,建成“茶园+加工+电商”一体化链条,2023-2024年,企业电商销售额突破1579万元。

创新茶科技:税智点燃“跃迁”引擎

享有“中国紫茶之乡”美誉的黔西南州望谟县,近年来崛起了一座与众不同的茶厂,望谟县郊纳八步农业综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建成了日吞吐茶青1.2万斤的智能化工厂,加工的却不是常见的红茶绿茶,而是以茶入酒,发展茶酒产业。

“我们利用古紫茶树的茶叶酿造特色茶酒,融合了茶的清幽与酒的浓烈,口感独特,余味悠长。”公司法人唐仲智介绍道,“通过无性繁殖技术,我们成功将八步紫茶种植面积扩大至1.5万亩,并使用无人机盘旋监测茶树长势,智能传感器实时回传土壤数据,确保茶酒产业得到足量、优质的原材料供应。”

“茶酒”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的附加值,为茶产业“跃迁”发展探索出了全新可能。望谟县税务局针对古茶产业链条长、涉及税种多的特点,创新“链条式”服务模式,挑选业务骨干组成税费服务团队,着力构建“政策精准推送—需求快速响应—效应动态分析”的税务服务闭环,在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为茶企提供精细服务,确保企业用活用足优惠政策。

“近两年我们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300万元,自主研发的茶酒酿造工艺,月产量1000斤都供不应求。”唐仲智表示:“是税惠‘礼包’让我们敢闯敢试,科技让古茶树焕发新生!”

六枝税务局“税宣服务队”队员向茶企人员讲解政策。张钦愿摄

六枝税务局“税宣服务队”队员向茶企人员讲解政策。张钦愿摄

如今的贵州,“智慧工厂”“数字茶园”星罗棋布,科技创新正驱动这个“产茶大省”向“茶业强省”大步迈进。贵州税务部门创新推出“一产业一指引”专项服务,针对茶产业量身定制《茶产业税费操作指引服务手册》,为黔茶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我们在创新上下了大力气。比如去年,我们研发的‘减少茶叶破碎的茶叶制作工艺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推动茶叶加工工艺改进,获得贵州省职工‘五小’优秀创新成果优秀奖。”贵州省雷山县脚尧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先海介绍,近五年公司累计享受税费减免240余万元,这些资金已转化为自动化生产线和专利技术。

从家庭作坊到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吴先海坦言,脚尧茶业能用四十年完成“三级跳”,雷山县税务局的“茶园服务管家”功不可没:“税务局选派业务能力强、沟通技巧熟的税收管理员定期问需问求问计,帮助我们应享尽享税收优惠政策、规范账目管理,为我们解答涉税问题,排除涉税风险。尤其是通过税收大数据流分析,让我们得以精准布局市场,开发出脚尧银球茶、脚尧清明茶和脚尧红茶等新品,五年销售额增长3倍。”

而针对茶企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题,贵州税务部门持续创新优化“银税互动”服务举措,定向辅导企业完善财务管理,助力信用等级修复提升,将企业的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额度,化解了茶企业因财务不规范、抵押物不足、信息不透明等原因而产生的融资难题,实现“以税促信、以信换贷、以贷扶企、以诚办税”的良性循环。据统计,2024年以来,6户茶企通过“银税互动”获得贷款194万元。

“我们建立了‘园区服务站+税企直联点’双轨机制,通过‘助茶小分队’实地走访、‘茶园税收小课堂’现场教学、‘线上云辅导’即时答疑等方式,确保税惠政策落实落细,助力千载茶香永流传,万企腾飞向未来。”贵州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贵州税务将继续深化“政策扶持+服务优化”双轮驱动,护航茶文化传承、茶产业升级、茶科技创新,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茶产业成为千亿产业的安排贡献更多税务力量,让黔茶香飘世界。(周莉、李萍)

(责编:敖嘉钰、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