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非遗工坊炒出致富茶香

近日,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公布,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苔茶夷州贡茶非遗工坊选送的“苔茶传统手艺弘扬工匠精神”入选典型案例。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中国苔茶之乡”石阡县新华村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飞正带领着他的徒弟们在茶香氤氲的工坊里精心炒制茶青。
苔茶气温升高后芽尖变红。
“从清明前开采到现在,短短40天时间,我们工坊已经收购优质苔茶芽青8.5万斤。”王飞一边娴熟地翻动着锅中的茶叶,一边自豪地介绍。据王飞估算,这一批春茶预计产值700万元,不仅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寨的茶产业发展,还让上千户茶农家庭实现了增收致富。
“紫芽”是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茶树品种的极致追求。武陵山脉野生古茶树众多,石阡苔茶树种正是这书中的上上之品,叶粗、芽壮、茎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芽叶逐渐变为浅红直至紫红色。随着制茶工艺的传承与发扬,石阡苔茶现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多个品种。石阡苔茶的绿茶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曾被人誉为“金不换”和“品牌中的品牌”,而且富含锌、硒、钾、锰、铷等微量稀有成分,有“石阡苔茶钾天下”的美誉。这也是成就石阡成为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当地人将其称为长寿茶。因石阡苔茶这些独特性,于2009年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获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年,苔茶独有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苔茶加工一条街。
种茶采茶、谈茶品茶、斗茶宴茶,与茶结缘的新华村事事离不开茶。在这个不大的村子里,特意为苔茶修建了1200平方文化展示中心,陈列了石阡苔茶传统加工技艺图和传统制茶工具;打造了集苔茶加工、文化传承、农旅体验、培训基地四大功能为一体的茶叶特色街道。还多次把石阡苔茶省级非遗制作技艺和茶产品带到全国各地茶事活动现场制作、展演、品鉴,多次受到媒体专题报道,有效地保护、挖掘及传承了石阡苔茶非遗制作技艺。
石阡苔茶非遗制作技艺培训。
从“技艺保护”走向“经济赋能”。在传承保护和积极推广的同时,传承人王飞带领团队积极将苔茶手工制作技艺与工业化生产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模式;建设了1500多平方米年产名优茶50吨,大宗茶200吨的石阡苔茶标准化生产车间,创新制作了自动进出料茶叶塞筛、预烘装置、红茶发酵装置等40余件适合苔茶制作茶具,并获得专利。领办企业夷州贡茶公司年产值达35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1.5万多亩茶园的发展,带动就业2750人就业。推动了石阡苔茶的品牌价值,让石阡苔茶产业由保护性传承,转变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利器。2020年6月,依托石阡苔茶省级非遗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设立的传统苔茶制作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如今,这“棵”小众的名优茶树种,正通过非遗工坊的创新传承模式,将古老的制茶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王飞表示:“我们要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让石阡苔茶香飘更远。”(图/文 邹长红、董其焱、夏克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