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耕好产教融合“试验田” 酿出高质量发展“新风味”

——遵义师范学院积极打造白酒全产业链创新生态圈

2025年04月21日16:34 |
小字号

赤水河畔,酱香绵长。作为扎根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智力引擎,遵义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服务创新链”为主线,在生态保护、土壤改良、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等领域持续发力,为贵州酱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以创新之笔书写“一瓶好酒背后的大学智慧”。

隋常玲博士团队研发酒用高粱专用生态肥料。

隋常玲博士团队研发专用生态肥料。

学科破壁融合,筑牢产业科研根基

围绕酱酒产业链关键环节,学校打破学科壁垒,组建以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为核心的跨学科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集团作战”模式,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车间里,让成果长在生产线”。这种深度融合的学科集群,正成为赤水河畔酱酒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领域深耕十余年,蔡深文博士团队主持完成多个省科技厅、省教育厅重金属污染研究项目,发表SCI论文数篇,出版《赤水河常见浮游生物原色图谱》等专著多部,建立流域水生生物本底数据库,为水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守护赤水河生态命脉。

聚焦一颗高粱种子“酱酒芯片”攻关,隋常玲博士团队深入开展“贵州特色作物新型环保生态肥料的研制及应用”研究,研发专用生态肥料10个系列上百个品种;韦若勋博士开展赤水河流域糯性高粱淀粉合成途径整合生物学研究,为酒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的原材料服务;刘婷博士、黄志刚博士团队解析酿酒高粱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为扩大优质高粱种植面积、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全链条科技服务,破解产业痛点

立足白酒产业实际需求,学校构建起覆盖“原料种植—基酒酿造—循环利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以硬核技术攻克生态保护、工艺升级、资源循环等关键难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2022年至今,樊磊磊博士、杨胜香博士团队完成播州区龙坪镇蔬菜基地、枫香镇农田等5个土壤改良示范点建设,为产业上游守护“生态红线”。其团队通过对比分析低产田与高产田数据,锁定土壤肥力限制因子,制定精准配肥方案,使改良后土壤有机质达到一级标准;开展“蚯蚓粪肥改良技术示范”“矿山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技术示范”,建立“以废治废”循环模式,连续18个月跟踪检测复垦土壤,证实修复后pH值、重金属含量等9项指标均达国家标准,助力上千亩铝土矿山尾矿区实现生态复绿,相关技术拟申报行业标准。

博士团队开展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培训。

博士团队开展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培训。

在产业中游,学校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推动工艺革新。化学化工学院开展基酒酿造过程数字化监控,研发基酒储存数字化档案,实现酿造环境参数与酒体成分变化全程追溯,优化酿造工艺参数,提高基酒品质稳定性;工学院将山地农机研发经验迁移至白酒产业,开发高粱播种采收设备原型机,为原料种植机械化破题。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围绕“种子+种植”两大核心业务,组建团队开展高粱种子研育工作,加强“种、药、肥、械”一体化研发,运用AI技术开展酱酒分子快速检测手段。工学院参与茅台“同民坝建设”项目,优化酿酒车间通风系统,融合绿色建筑理念,为酒企扩建工程提供生态化施工方案,相关经验纳入《酱香白酒产区建设标准》修订建议。

学校在“一带一路”黔货出海贵州遵义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开设“酱香白酒直播间”;整合“生态防控+酒庄体验”项目,开发生态环境科普研学路线,推动“酒—农—旅”融合发展;推动酒糟、窖泥等废弃物转化为生物基材料或土壤改良剂,资源循环利用率超90%,实现绿色排放,为产业下游拓展循环经济提供科学方案。

产教深度融合,输送产业生力军

学校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构建“专业+产业”育人模式。资源与环境学院增设“酿酒微生物学”“循环经济技术与应用”等特色课程;工学院获批“智能制造技术”培训资质,开发“设备运维+酿造工艺”复合课程,为企业定制培养技术人才。

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处主动对接行业需求,建立“仁怀市白酒企业招聘沟通群”,动态对接多家企业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吸引近200家企业提供上千个岗位。2024年,校领导带队走访国台酒等企业,拓展实习就业基地。

面向“十五五”,遵义师范学院将继续以学科集群为纽带,贯通“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链条,持续构建“以废治废”循环模式,完善“酱酒产业大数据中心”,开发全产业链智能管控系统,通过“贵州酱酒产业产教联合体”,开设“订单班”,为赤水河畔的“绿色酱香”注入更多科技内涵,助力贵州“世界级酱香白酒基地”建设。(图/文 黄玥)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